2500多年前楚国精美绝伦的“彩绘漆木棺”它的主人是谁? 湖北博物馆珍藏,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国大墓中出土的这具彩绘漆木棺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珍贵文物。那么它的整体造型和精美的彩绘有什么特点?它的主人是历史上楚国的哪位大人物呢? 首先看这具木棺长184厘米、宽和高都是46厘米,整具棺木的制作工艺堪称精妙绝伦。盖板和侧板以及挡板和底板均由整木打造,侧板和挡板以及底板之间以燕尾榫接的严丝合缝,盖板与棺身是子母扣合。棺内外皆经过精心处理,内部涂抹红漆,而棺外则用红黄金三色彩绘出绚丽的龙凤纹,显得美轮美奂光彩夺目。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棺木的彩绘,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能工巧匠们精心绘画的身影。盖面及两侧板的主体部分被巧妙地划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绘有四龙四凤,或者是一头双身的龙和双凤。一首双身的龙黑身金鳞,盘绕成圆角方形,犹如蓄势待发潜伏在深渊的巨龙,凤展翅卷尾,用黑红两色勾描,黄身黑羽,高贵而优雅。整体图案呈四方连续的结构,显得和谐而统一。头部和足部的挡板上均绘有变形的龙凤纹,头挡为两分打散的结构,足挡为四分打散的结构,非常独具匠心。 此棺的彩绘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不仅经久耐用,而且色彩对比鲜明强烈。黑色庄重肃穆,红色热烈奔放,黄色富丽堂皇,三种颜色相互映衬,使得这具棺木既散发着奢华大气的魅力,又蕴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龙和凤的图案代表着其主人生前的地位非常高。 这具木棺的主人是楚国左尹邵的亲尸之棺,在楚国,左尹地位较高,为重要的辅政之臣,经常协助宰相令尹处理政务。 其职责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内政管理和军事谋划以及外交事务等,在当时的地位非常显赫。所以他去世后使用这样精美的棺木下葬也特别符合其身份和地位。 这具保存较好的战国时期的漆棺,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静静诉说着楚国的辉煌与神秘。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艺术的瑰宝,是古代文明的璀璨结晶。当我们凝视着它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让文物抖起来 #国家博物馆 #人文星闪耀计划 #艺术在抖音 #文物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
国宝“王子午”青铜鼎:千年楚韵的传奇密码 1977年,河南淅川大旱,丹江口水库的水位骤降,河床龟裂。一名牧童在干涸的河床上被“铜角”绊倒,意外揭开了一处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楚国贵族墓葬群。村民上报后,考古队紧急抢救性发掘,在2号墓中出土了7件形制相同大小递减的青铜列鼎,其中最大的一件便是这件“王子午鼎”。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墓中还伴随出土了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6000余件文物,堪称是“水下考古的奇迹”。 起初,按照周礼七鼎的陪葬模式,考古队仅知道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诸侯,但对这件青铜鼎内84字鸟篆铭文的破译后,却指向了楚国的令尹王子午,他并非是诸侯,却以七鼎的方式陪葬,彰显出了,楚国对周礼的僭越,也暗藏着春秋“礼乐崩坏”的历史暗流。 其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达200斤,为一起出土的七件列鼎之中最大的一件。它并非是普通的炊具,而是祭祀先祖和宴飨神灵的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等级。刚出土时鼎内还放置有牛骨,再配以长63厘米的铜匕用于取食,体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钟鸣鼎食”的贵族礼仪。 鼎身的六条镂空夔龙以蜡模铸造,龙身盘曲且口衔鼎沿,龙足紧抓鼎的腰箍,宛若要随时腾空而起,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失蜡法的实物证据。 整个鼎的铸焊技术非常高超,经检测,其使用的焊料含锡量高达98.23%,硬度非常惊人,将分铸的兽角和尾饰与鼎身进行了无缝连接,这一技术在当时领先了世界近千年。#文脉里的中国 #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王子午青铜鼎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8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42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2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9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8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