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男,汉族,原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早年经历 黄旭华出生于医学世家,父母在当地行医,颇具声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日军暴行,认识到“学医救不了国,有飞机军舰才可以救国”,于是立志科学救国。1945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 科研生涯 • 早期工作:1949年9月,黄旭华在上海中共市委第一期党校学习结束,次月被分配至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1952年,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任船舶试验筹备处技术组技术员兼秘书组组长。 • 研究潜艇: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工程,黄旭华被选中进入“09”绝密项目,从此隐姓埋名30年。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算盘和磅秤替代计算机,攻克核反应堆与艇体结构融合难题。1970年,“长征一号”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3年,黄旭华升任总设计师。1988年,他亲自参与并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并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10月28日,他向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此前他已将个人所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 家庭生活 黄旭华的妻子是李世英,两人于1956年结婚。他们育有三个女儿,分别是黄海燕(又名黄燕妮)、李骊和黄峻。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家人遭难他未能照顾、父兄逝世他没有送行,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荣誉成就 • 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 2020年,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4年,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黄旭华的一生是无数老一辈军工人的缩影,他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60多年来潜心技术攻关,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因病逝世,享年99岁。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9
江伟8月前
黄旭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等,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2025年2月6日,另有说法为1926年3月12日,曾用名黄绍强,出生于广东汕尾,祖籍广东揭阳,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 黄旭华早年求学之路坎坷,受抗战影响,从小辗转揭西、梅县、韶关、坪石、桂林、重庆等多地求学。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和技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 1949年,交大毕业后,辗转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等处工作。1954年,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期间,为保密研制核潜艇,他隐姓埋名30年、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直至1987年才被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披露。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希望黄旭华院士的光辉事迹广为流传,树立榜样,以飨后人,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丶更加美好丶更加繁荣昌盛!#有国才有家
00:00 / 18: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6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14
观世界6月前
国之栋梁深刻诠释了,有国才有家,忠孝仁义道德!!!!!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1][2][3],曾用名黄绍强,男,汉族,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现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4]籍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现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5]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6]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7][3]黄旭华幼年受战事影响,先后于广东省海丰县田墘[qián]镇树基小学、广东作矶小学就读,高中也因抗日战争辗转于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广东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广西桂林中学就读。[5][7]大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9]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0]1954年,黄旭华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11]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副总工程师,被密召进京,[12]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3]1958年至1986年,隐姓埋名三十年,研究核潜艇,直到1987年,该事件被上海《文汇月刊》长文刊登,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6]此外,曾任职上海港务局团委书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副总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院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等。[1][14]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5]1961年11月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6]1964年,黄旭华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7]1974年8月1日,核潜艇正式列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国海军跨入了“核时代”,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8][15]2014年,获评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7]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19][20][21]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2]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2]#黄旭华 #黄旭华的核潜艇精神 #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任宗贤4月前
在2025年6月29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将黄旭华院士的骨灰安放于他的故乡——汕尾市。这一天,天空格外晴朗,仿佛是上天也在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送行。黄旭华院士,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少年时期起,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壮志,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了整整三十年。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黄院士的墓碑上刻着他的誓言:“此生献于祖国,此生献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无怨无悔,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的誓言,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明白,只有无私的奉献,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黄旭华院士的骨灰安放仪式上,他的亲属、同事以及来自汕尾市的家乡人民都纷纷到场,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带来了鲜花和花圈,表达对黄院士的敬意和怀念。现场气氛庄严肃穆,人们的心情沉重而充满敬意。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黄院士的敬仰和怀念,仿佛在诉说着黄院士的伟大事迹。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不仅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爱国奉献的榜样。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他的事迹,如同一部史诗,记录了他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伟大。 黄旭华院士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事迹将被载入史册,他的名字将被后人永远铭记。让我们共同缅怀黄旭华院士,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继承他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黄旭华回到家乡汕尾 #黄旭华自己下水做深潜实验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2025年2月6日,99岁的黄旭华在武汉永远合上了双眼,他的离去,让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临终前,他心心念念的,是那个陪伴他一生、为他剪发60多年的妻子李世英。 1956年,理发店的那把剪刀,像是命运的使者,轻轻一剪,剪出了黄旭华与李世英的一世姻缘。李世英第一次为黄旭华理发,那时的他们,眼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可谁能想到,甜蜜的婚后生活仅仅维持了数月,黄旭华便接到了国家的绝密任务,他不得不离开温暖的小家,投身到核潜艇研发的神秘世界中。临行前,他紧紧握着李世英的手,只留下一句:“等我回来。” 这一等,便是漫长的30年。在这30年里,李世英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每一封从远方寄来的家书,抬头永远是“勿念”,结尾总是那句无奈的“今年又回不去了”。她把这些饱含思念的信件小心翼翼地锁进木匣,还带着些自嘲地称丈夫为“勿念先生”。这个称呼里,藏着的是无尽的孤独与心酸。 独自抚养女儿的艰辛、照顾病重公婆的责任,都落在了李世英柔弱的肩上。她连丈夫工作的地址都不敢询问,生活的艰难超乎想象。有一年除夕,女儿突然高烧40度,外面大雪纷飞,她抱着孩子在雪地里一路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跑,摔倒了无数次,满身泥泞。可即便如此,她在给丈夫的信中,依旧只写着“家中一切安好”。 1988年,60多岁的黄旭华迎来了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这是一项充满巨大风险的任务,美国“长尾鲨号”深潜失败的悲剧就像高悬的警钟,129名艇员葬身海底的惨痛教训让人胆寒。当所有人都在劝阻黄旭华时,李世英却坚定地握住他颤抖的手说:“你是总师,必须去!你要为艇上129条人命负责到底!” 她深知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也明白丈夫肩负的责任。 试验那天,李世英在家里坐立难安,从白天到黑夜,她的心都悬在嗓子眼。直到深夜,传来“人艇平安”的消息,她紧绷的神经才彻底放松,压抑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看似坚强的“铁娘子”,早已悄悄写下遗书,藏在了女儿书包的夹层里。 到了晚年,每天清晨,是黄旭华最珍惜的时光,因为李世英会为他理发。那把1952年就买下的铁皮剪,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他们从未想过要换。黄旭华曾感慨:“当年,她给我剪发,是为了让我有更多时间搞科研,现在,我只想多陪陪她。” 为了弥补多年来对妻子的亏欠,他总是抢着洗碗,笑着说:“她做菜,我洗碗,这是我欠了半辈子的债 #李世英给黄旭华理了一辈子头发 #黄旭华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曾用名黄绍强,男,汉族,出生于广东汕尾,祖籍广东揭阳,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 早年求学之路坎坷,受抗战影响,从小辗转揭西、梅县、韶关、坪石、桂林、重庆等多地求学。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和技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1949年交大毕业后,辗转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等处工作。1954年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期间,为保密研制核潜艇,他隐姓埋名、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直至1987年才被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披露。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8 ;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