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67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3月前
我时常在想:公益是什么?之前已经思考过,我想做的广告是表达,表达所有,毫无保留。这次做广告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内心震撼:什么才是公益?我问过身边的很多人,也仔细观察了她们通过言行举止透露出来的微妙信息,以下只列举给我带来思考的词语:“不够可怜” “没有转折吗” “谁愿意听你讲你的故事” “广告应该是越多人看懂越好”。 举个例子把这些话语串联起来说吧,昨天我下班坐公交,一位老人家在公交刷卡机面前停留了很久,应该是没有找到他的卡,公交开了好几站了,他一直在找,我疲惫地坐在位置上,心里产生怜悯:总是有这些不被看见的需求,我以后要用我的广告去表达未被表达但需要被表达的需求。直到有另一位老人家伸手去帮忙,我被自己狠狠地惊了一下:天哪我这都是在干嘛?你以为自己很牛逼吗在这儿幻想,凭什么拿居高临下的视角去同情去幻想他们?为什么不直接上前去帮助呢?我逐渐发现,我同情别人是因为勾连起了相同的情绪,我今天上班也因为找不到是哪趟公交而被别人大吼一声“能不能快点啊?!”我不过是借这位老人家的故事来抒发自己藏在心里的情绪,并且以一种不对等的位置去俯视他,想实现广告表达的愿望其实是在借此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为此感到一阵羞愧,但我后面逐渐认识到,这种“俯视的同情”和那些评判“不够可怜”、“没有转折”的声音,其实同根同源。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关于“公益”的集体迷思: 1. 我们习惯性地给苦难划分等级。只有那些在互联网上瞬间击中眼球、充满戏剧冲突的“大不幸”才配得上关注和行动。而日常的、琐碎的、没有“爽文”般解决的困境——比如校园里被同学一句话伤害,比如无数个被忽略的微小不便、情绪低谷——却被轻易定义为“不够可怜”,不值得被看见,更不值得被认真解决。 2. 我们渴望“一键解决”的幻觉。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后,立刻有一个完美的转折和结局,仿佛困境是能被英雄或一次捐款轻易铲除的障碍物。这种心态背后,或许是我们对复杂现实的无措,或许是我们不愿真正深入他人泥泞、理解困境的持久性与系统性。我们只想当那个递上“解药”的英雄,却不愿承认,有些困境没有“解药”,只有陪伴,尊重和漫长的共同跋涉。 #大广赛 #第十七届大广赛 #中国福彩 #作品分享 #公益广告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46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03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9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5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7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5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7: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