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7: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全文 翻译 古文翻译 文言文解读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00:00 / 1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❶借助虚词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惟、故、且、 焉、然”等词常放在句首起发语、引出话题的作用,遇到这些词时,通常在其前面断开。例如:夫战,勇气也。 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乎、哉、已”等,这些词通常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其后一般需要断开。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关联虚词:表示假设、转折、递进、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关联虚词,如“苟、虽、 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其前后一般要断开。例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❷依据实词断句 找到动词:古汉语中主谓结构居多,且主语常省略,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正确断句。例如: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此句中找出“置、浣、沉、避、戏”等动词,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从而断句。 关注名词:句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通过分析它们在句中的成分,可帮助断句。比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是主语,“军”是谓语,“霸上”是宾语,由此可断句。 ❸根据句式断句 判断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何之有”“不亦.……乎”等,可依据这些句式的特点断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分析特殊句式: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有助于断句。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❹结合语境断句 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主旨和人物关系等,这有助于准确判断句子的停顿。例如: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结合语境可知,这是晋平公与祁黄羊关于任用南阳令的对话,据此可断句为: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孔子家语》第十五篇《六本》 ##孔子##儒家##儒家思想##文言文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赏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平,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子贡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絃,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子贡曰:『闵子哀未尽.』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赐也或敢问之.」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及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钟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00:00 / 39: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