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9
00:00 / 58: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28: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6
00:00 / 2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3周前
悲华经入定三昧门品 彼佛世尊其身如是无量无边。 「善男子!彼佛世界亦无量无边。善男子!假使十方如一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众生入彼世界,亦得容受。何以故?彼佛初发菩提心时,所作誓愿无量无边。善男子!置是一恒河沙等世界众生,乃至十方千恒河沙等世界众生,入彼世界亦得容受,如其本相不增不减。善男子!释迦如来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欲得具足一切智,故发大誓愿,是故今者所得世界无量无边。 「善男子!释迦牟尼以是四法,诸佛世尊所不能及。善男子!汝今持此月光明无垢淨华,往于西方,如目所见娑婆世界,并持我声问讯彼佛:『起居轻利,气力安不?』」 尔时,无垢功德光明王佛,取月光无垢淨华,与二菩萨而告之曰:「汝今乘我大神通力往彼世界。」尔时,会中有二万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我等今当乘佛神力,往彼世界,见释迦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讚歎。」彼佛告曰:「善男子!汝等宜知是时。」 时二菩萨与二万大士乘佛神力,发善华界,一念之顷,忽然来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在如来前,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东方去此八十九亿佛之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华,是中有佛,号无垢功德光明王佛。今现在与诸菩萨摩诃萨等大众围绕,讚歎世尊无量功德,作如是言:『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如来,今现在为诸大众转正法轮。彼佛世尊为菩萨时,初劝化我发菩提心,以是因缘我于尔时寻得发于无上道心,我发心已,复劝修集六波罗蜜,乃至如来以是四法,诸佛世尊所不能及。』是故彼佛以此月光明无垢淨华,供养世尊,问讯如来:『起居轻利,气力安不?』」 善男子!东方妙乐世界阿閦如来,所坐之处师子之座,亦六种动,亦有无量诸大菩萨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来所坐师子座处,如是震动? 如上所说,一切东方亦复如是。尔时,东方无量无边阿僧祇等诸大菩萨,皆来到此娑婆世界,悉持月光明无垢淨华,见佛,供养、恭敬、尊重、讚歎。善男子!如是东方无量诸佛,皆遣诸菩萨称讚于我。 善男子!我今见此南方去此世界,过一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离诸忧,是中有佛,号无忧功德如来,今现在说法。复有世界名阎浮光明,是中有佛,号法自在师子游戏如来。复有世界名安须弥,是中有佛,号道自在娑罗王如来。复有世界名功德楼王,是中有佛,号师子吼王如来。复有世界名珍宝庄严,是中有佛,号八臂胜雷如来。复有世界名真珠光明遍照,是中有佛,号珍宝藏功德吼如来。复有世界名天月,是中有佛,号火藏如来。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18: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0
00:00 / 19: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0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来布施,这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本质上并非真实不变的福德本体,所以如来才说福德很多。” (佛陀又说:)“如果又有人,能够信受奉持这部经典,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并为他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要胜过前者。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源自这部经典。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本质并非实有的佛法。”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能心生‘我证得了须陀洹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圣流’,但实质上并无任何境界可入,因为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才称为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证得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能心生‘我证得了斯陀含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名为‘一往来’,但实质上并无往来的实相,所以称为斯陀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能心生‘我证得了阿那含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名为‘不来’,但实质上并无‘不来’的定相,所以称为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能心生‘我证得了阿罗汉道’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质上并没有一个实存的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起念‘我证得了阿罗汉道’,那就是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相了。” (须菩提自述:)“世尊,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世尊,我从不起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道’的念头,您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修行的修行者了。正因为须菩提心无所住、无有所行,才称须菩提是乐于寂静修行的人。”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6: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2
00:00 / 08: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第五十一篇 一、出处:源自佛典的智慧核心 “以幻修幻”出自佛教经典《圆觉经》,是佛陀对普贤菩萨提问的回应。经中普贤菩萨问道:“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佛陀则以“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为喻,指出修行者需借虚幻的修行法门破除更深层的妄执,最终“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这一概念亦在《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中呼应,成为大乘佛法“空性”观的重要实践路径。 二、义理:虚实相生的觉悟阶梯 1. 以幻破幻的辩证逻辑 佛教认为,身心世界皆为因缘聚合的幻相,但众生因无明执着,误假为真。修行并非否定现象存在,而是通过“借假修真”——以幻法(如持咒、观想)对治幻执(贪嗔痴),如同以药治病,病愈则药弃。正如圣空法师所言:“楞严咒是过河的船,到岸即舍”。 2. 从渐修到顿悟的次第 《圆觉经》提出“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的渐次法门:先观身如幻,再离幻心、幻尘,最终连“远离幻”的执着亦需放下,如钻木取火,木尽火灭,归于清净自性。此过程强调“有修有证”的实践,而非空谈玄理。 3. 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圆满 以幻修幻的终点是“非幻不灭”的觉性显露。此时,修行者不再陷入“幻与真”“修与不修”的分别,如水本无波,映现万象而不染,此即“大圆镜智”的境界。 三、现实修行:从理论到生活的转化 1. 日常观照:不执现象 在纷扰中保持觉知,如《金刚经》所言“应作如是观”。面对顺逆境遇,皆视如梦境,减少贪嗔反应。例如,遇争吵时可默念“此声如空谷回响,无实无住”,以此淡化对立。 2. 善用方便法门 持咒、念佛、禅坐等方法虽为幻法,却能收摄散乱心。圣空法师强调,正法需能“断自私无明”,若修行反增执念,则偏离本质。如诵经时专注音声流动,而非追求神秘体验。 3. 终极超越:放下法执 修行成熟后,需超越对“修行”概念的依赖。正如《圆觉经》比喻“灰飞烟灭”,连“我在修行”的念头亦须消融,方契入“无修而修”的自在。 结语 “以幻修幻”既是佛法的深刻哲理,亦是直指人心的实践指南。它不否定现象世界的存在,而是以智慧之剑斩断妄执之链,最终在幻相中照见本自圆满的觉性。如苏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修行之路,正是从“见山是山”到“见山只是山”的觉醒之旅。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2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1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75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