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儿童启蒙古诗必读《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注释 -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原,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甘肃、内蒙境内)。 - 阴山:位于内蒙古北部的山脉,又称“大青山”。 - 穹庐(qióng lú):游牧民族的圆顶毡帐,即蒙古包。 - 四野(yǎ):草原的四面八方。 - 苍苍:深蓝色,形容天空辽阔湛蓝。 -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 见(xiàn):同“现”,显露、露出。 三、译文 阴山脚下,是敕勒族生活的辽阔平原。 天空像巨大的圆顶蒙古包,笼罩着广袤无垠的原野。 天空湛蓝深远,草原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垂,成群的牛羊便在草浪中显露出来。 四、赏析 这首仅27字的北朝民歌,以质朴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北国草原的壮美画卷,是游牧民族生活与情感的凝练表达。开篇“敕勒川,阴山下”以极简笔墨定位地理背景,奠定雄浑开阔的基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巧用生活场景比喻,将天空与草原的包容感具象化,充满游牧生活气息。 后三句是全诗点睛之笔:“天苍苍,野茫茫”以叠字铺陈色彩与空间,蓝白相映、天地相连,尽显草原的苍茫辽阔;“风吹草低见牛羊”动静相生,风动草伏间牛羊显现,既写出水草丰茂的富庶景象,更藏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底气。 全诗语言直白如话,无雕琢痕迹,却兼具画面感与韵律美,既歌颂了大自然的壮美,更抒发了敕勒人对家乡与游牧生活的热爱。作为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它以强大的艺术概括力,让北国草原的风情穿越千年仍鲜活动人。#启蒙早教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小学语文 #dou+上热门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1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4
歌曲“敕勒歌” 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据《乐府诗集》记载:北齐神武帝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城。士兵战死一半,高欢悲愤交加,旧病复发。北周皇帝下令说:高欢这个鼠辈,亲自进犯玉壁城,只要我们的弓箭一发射,这个元凶就会灭亡。高欢听到后,勉强起身坐镇以安定军心。召集所有贵族大臣,命斛律金演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应和。这首歌原本是鲜卑语演唱,后来翻译成汉语。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容易起纷争,处理不好,就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据史料记载:周朝始祖古公亶父,原居豳地,西北戎狄屡犯。给他们钱财粮帛都不行,就是要这块豳地。古公亶父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于是,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来到岐山下的周原。很多百姓视他为仁人,皆来归附。古公亶父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竹书纪年》载:“(商王)武乙六年,豳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 古公亶父不愿牺牲百姓去与他族争抢地盘,宁愿忍让,被称“仁人”,感动了很多人。但是,后世人心不古,贪心不足,而资源有限,总是老实人吃亏,忍让也不是办法。究竟地盘应该归谁,得看谁更懂治国。所以,我们前面讲了:我们赞扬岳飞、辛弃疾这一类的民族英雄,并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歧视金国。如果金国治理得比宋朝好,那么由金国来领导宋朝也未尝不可。问题是金国治理得不如宋朝好。治理较好的国家去讨伐治理很差的国家,叫“替天行道”“拯民于水火”。治理较差的国家去侵犯治理较好的国家,才叫“侵略”。 国是为人民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如果国不能为人民造福,哪怕疆域再大、政府再强,这个国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有正常思维的人民,都会希望这种国越早垮台越好。 把个人置于国之上,是道家思想。把国置于个人之上,是法家思想。道家有所偏颇,法家则更是本末倒置。只有儒家较好地平衡了个人与国的关系。 近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经常调侃说要把加拿大并入美国。加拿大人似乎也不是很生气。或许,他们的家国意识与儒家思想相通。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所谓家国情怀,不止是亲情乡情,更要坚持公理正义。地球就是一个村,大家都是村民。只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管它属于哪一国! ——《属于哪一国重要吗》 #“敕勒歌”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