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曾国藩说: 何子贞来谈诗文,甚知要,得“艺通于道”之旨。子贞能自树立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何绍基前来与我探讨诗词文章,非常懂得其中的关键,还领悟到了“技艺与大道相通”的主旨(即当一个人在某一门“技艺”上达到高度纯熟并深刻领悟时,这门“艺”便不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成为他体悟和践行宇宙人生根本规律“道”的途径)。绍基是一个能自成一家、有所建树的人。 阅读理解: 曾国藩说的“艺通于道”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都有重要体现。 儒家的“游于艺”: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艺”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儒家认为,君子应以“道”为志向,但需要通过纯熟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艺”来安身立命,进而涵养德行,最终服务于“道”。这就把“艺”视为成就君子人格、通达“道”的重要实践途径。 道家的“技进乎道”:道家经典《庄子》中有许多寓言,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都生动描绘了劳动者通过长期专注实践,使其技艺超脱形式束缚,达到与自然规律(“道”)高度契合的神妙境界。这种“技进乎道”的思想,强调通过极致专一的技艺修炼,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要追求“艺通于道”的境界,通常离不开以下几个层面的努力: 一、长期专一的“术”的锤炼:这是基础。必须对所学之“艺”进行反复、专注、持之以恒的练习,直到技术纯熟,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如同书法家需要长年临摹碑帖,画家需要磨练笔墨技巧。 二、用心体悟的“理”的探索:在熟练的基础上,要用心思考和感悟技艺背后的规律和原理(“理”)。例如,书法中笔法的起承转合、绘画中构图的虚实疏密,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三、身心合一的“化”的境界:这是最高的层次。当技艺纯熟到成为本能,对道理的理解深刻到成为潜意识时,操作者便能进入一种物我两忘、身心合一的状态。此时,一切行动都似乎顺应着自然的规律,看似无意,却处处合乎法度,实现了“艺”与“道”的贯通。#曾国藩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3
00:00 / 0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02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6
00:00 / 07: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1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7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