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七言律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当时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四川,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捷报后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被后世誉为“生平第一快诗”的作品。 全诗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 剑门关以南忽然传来消息,说官兵收复了蓟州北部地区,我刚听到这消息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再看妻儿,他们哪里还有愁颜,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春光明媚正好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就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回到洛阳。 注释与背景 1. 剑外:指四川,因位于剑门关以南得名,当时杜甫流寓于此。 2. 蓟北: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收复此地标志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结。 3. 巴峡、巫峡:长江三峡中的两段,巴峡在今重庆,巫峡在今湖北,诗句以“穿”字形容舟行之疾。 4. 襄阳、洛阳:杜甫故乡(洛阳)的必经之路,用“向”字点明陆路方向。 这首诗通过“涕泪满衣裳”的悲喜交集、“漫卷诗书”的狂喜失态、“放歌纵酒”的畅快淋漓,以及“即从巴峡穿巫峡”的飞驰想象,将诗人听闻捷报后的激动心情与归乡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其“八句诗,处处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堪称盛唐气象的最后绝唱。#每天学习一点点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抖音#流量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5
#经典古诗词推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核心解析 此诗为北宋苏辙的七言律诗,写晚年乡村收麦图景,藏亲情暖意,适配精简阅读需求。 一、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与苏洵、苏轼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晚年退居河南许昌,以著述为乐,文风“汪洋澹泊”,诗歌多写田园与民生,此诗即作于晚年。 二、作品核心 1. 创作背景 晚年闲居许昌时,麦收季诗人年迈无力劳作,外孙(文骥或文氏诸孙)从城中来帮忙,诗人感其孝意,写下此诗,“赖有诸孙替老人”藏着欣慰与依赖。 2. 诗句解析 - 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点出麦收需求与外孙相助,“欲”显丰收盼,“赖”含感激。 - 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以“阴雨毁场”与“晴日乡邻喜”对比,写从焦虑到喜悦,暗合外孙投入劳作。 - 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借“急炊饼、多买酒”的细节,侧写收麦艰辛,藏心疼外孙的亲情。 - 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写收麦完成的轻松,以“怜汝”赞外孙吃苦耐劳,用赋诗定格情感。 3. 艺术特色 - 叙事抒情融合,以“收麦”为线,串起入村、焦虑、抢收、犒劳,层次清; - 用对比(阴雨/晴日)、细节(急炊、多博); - 语言质朴,“真了事”“足精神”显口语化,贴近生活。 4. 主题思想 表层写农家麦收忙,深层藏三重意:一是祖孙间的亲情暖;二是对劳动艰辛与收获喜悦的赞美;三是诗人晚年对田园生活的认同,疏离官场纷扰。 此诗是宋代田园诗典范,也是研究苏辙晚年思想与宋代农耕的重要文本,清代《宋诗钞》评其“平淡自然,尤见天趣”。#原创视频 #抖音推广 #涨知识 #涨知识 @简简单单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
【第323集】 #书愤 #陆游 #古诗词 #出师一表真名世 #高中语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律诗代表作,创作于其晚年,核心是借追怀早年抗金壮志与痛惜壮志未酬,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悲愤心境。 核心背景 - 作者: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志,但屡遭排挤,壮志难伸。 - 创作时间: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时年61岁,罢官闲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已多年。 诗句赏析(以“早岁那知世事艰”版本为例) 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回忆早年不知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大山般坚定。以“气如山”的比喻,生动展现青年陆游的英气与抱负。 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选取两个经典抗金战场场景:瓜洲渡的雪夜战船、大散关的秋风铁马。用“楼船”“铁马”等意象,凝练概括早年的战斗经历,画面感极强,充满豪迈悲壮。 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昔日自比能保卫国家的“塞上长城”,如今愿望落空,镜中已两鬓斑白。“空自许”的“空”字,道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全诗悲愤情感的核心。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借诸葛亮《出师表》的忠义与壮志自勉,感叹千年之下,难有与诸葛亮比肩的爱国志士。既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也暗含对当朝无人北伐的失望。 艺术特色 - 对比强烈:青年时的“气如山”与晚年的“鬓先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岁月流逝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 用典自然:化用“塞上长城”(檀道济典故)和“出师一表”,以历史人物自况,深化爱国主题,意蕴厚重。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9: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古诗词#Deepseek释义:《乙巳寒露》是一首描绘寒露时节南国风光的七言律诗,通过对仗工稳的句式和凝练的意象,展现了花城广州秋景的独特韵味。以下从对仗与释义两方面展开分析: --- 一、对仗核对 1. 颔联(第三、四句) 寒露花城香桂溢,中秋南国菊花荣 · 工对分析: · 「寒露」对「中秋」:节气对节气,时间意象相映。 · 「花城」对「南国」:地理名词相对,点明岭南地域特色。 · 「香桂」对「菊花」:植物对植物,共构秋日芳菲图景。 · 「溢」对「荣」:动词相对,一写香气弥漫,一写繁盛之态。 · 效果:通过双节物候的并列,强化了南国秋日花香交织的浓郁氛围。 2. 颈联(第五、六句) 宾来北雁金秋瑟,客外西风枯木惊 · 工对分析: · 「宾来」对「客外」:主宾关系相对,暗含游子羁旅之思。 · 「北雁」对「西风」:北方候鸟与秋风相对,共塑萧瑟意境。 · 「金秋瑟」对「枯木惊」:偏正结构相对,「瑟」写秋声,「惊」状木态,拟人手法增强动态感。 · 效果:以雁、风、枯木等意象,转折出秋日的苍凉,与前半明丽景致形成张力。 3. 其他对仗 · 首联:「长空漫漫」对「广府浓浓」(空间广度+叠词),「月晖清」对「社火明」(自然光与人造光对照)。 · 尾联:「昼暖晚寒」对「露凝松柏」(温度与物态对比),「分昼夜」对「鸟无声」(时间变化与声景收束)。 --- 二、全诗释义 首联:秋夜长空月色清朗,广州城中的社火灯火通明,勾勒出寒露时节人间烟火与自然清辉的交融。 颔联:寒露时节桂花满城飘香,中秋前后的菊花亦正值繁盛,南北花卉共绘南国秋日的生机。 颈联:北雁南飞带来金秋的萧瑟,西风掠过枯木令客居者心惊,暗含时节流转中的漂泊之感。 尾联:昼暖夜寒的温差区分了秋日时序,寒露凝结于松柏时万籁俱寂,以静谧之景收束全诗。 --- 三、艺术特色 1. 时空交织:通过「寒露」「中秋」「金秋」等多重时间节点,与「花城」「北雁」「西风」的空间意象,构建出立体的节令画卷。 2. 感官通感:视觉(月晖、社火)、嗅觉(香桂)、触觉(西风、昼暖晚寒)等多重感官描写,强化了诗境的沉浸感。 3. 情感层次:由明丽欢愉的市井景象(社火、荣菊),渐转入羁旅苍凉(客外、枯木),终归于静穆(鸟无声),体现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层观照。 全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对仗规范,意象选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钱塘湖春行》学习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钱塘湖春行》 作者: 白居易(唐代) 体裁: 七言律诗 题材: 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 时代: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号: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文学主张: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 诗歌风格: 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不仅有关怀民生的讽喻诗,也有像《钱塘湖春行》这样描写自然风光、抒发闲适情感的优美篇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他在任时,主持修筑湖堤(非现今的“白堤”,但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湖白沙堤称为“白堤”),深受百姓爱戴。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杭州西湖早春美景的无比热爱和陶醉之情。 三、整体赏析 构思精巧,脉络清晰: 全诗以“行”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孤山、贾亭起笔,写湖面、云脚,再写莺、燕、花、草,最后到湖东、白堤,景物随着诗人的脚步而变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紧扣“早春”,用词精准: 诗人捕捉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通过“初平”、“早莺”、“新燕”、“渐欲”、“才能”等一系列词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早春万物初萌、生机乍现的特点,体现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诗中句句写景,也句句含情。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光的陶醉、以及他身为地方官政通人和的闲适愉悦心境,都融于笔下的湖光山色之中。全诗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充满生机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背景与主旨 背景: 此诗作于长庆三或四年(823或824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他疏浚六井,修筑湖堤,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和陶醉之情,也反映了他此时闲适自在、乐观豁达的心境。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初中语文 #八年级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