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3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8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70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73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26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84
偶尔会教旺家和小二背背诗词,但并没有把背诵列入日常辅导中,所以有时候她们秀几句,反倒给了我们惊喜。 低龄孩子多读古诗词是有益的,但大量背诵则弊大于利。背诵是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过程,而孩子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都还没完成发育,转化效率低于成人。别信“新脑子好使”、“空脑子更容易装东西”之类的话。孩子背东西比你快,不是他记忆力好,而是你懒,你没有背诵的动力或压力,是你不想背,而孩子不得不背。这首诗背会就给你加薪,看你记忆力还差不差。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背诵一定是最枯燥的一种。除非孩子天赋异禀,或者对背诵特别感兴趣,不然长期大量的背诵,非但无法让孩子感受诗词之美、历史之深,反而扼杀学习兴趣。 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意象。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只有了解了唐代边塞政策和诗人仕途经历,才能真正体会"大漠孤烟直"的苍凉美感。例柳宗元的《江雪》,只有知晓诗人的生平坎坷和被贬际遇,才能想象 "独钓寒江" 的孤寂意境。 背诵只有两个目的,其一为了考试,其二是让人觉得很有文化——这两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是从教育上看,背诵并不能让孩子理解诗词的涵义。与其让低龄孩子大量背诵,倒不如让他多了解关联的历史故事。 这些年流传着“多背诗词可丰富表达方式” 的观点:它可以让你在看到落日余晖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水好多”;在看到漫天飞雪时,脱口而出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不只是惊呼“卧槽雪好大”! 从这个角度看,诗词非但没有丰富孩子的表达方式,反而限制了想象力与表达方式。脑子里还没装满那些诗词的时候,孩子见到美景,会有无数种自己的表达方式,可是装满诗词以后,条件反射蹦出来的就只有别人的几句诗了。所以它到底是丰富了还是限制了表达方式呢? 让低龄孩子大量背诵诗词,本质上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首先,背诵是最容易操作的辅导方式,可以消除父母觉得自己不会辅导孩子的焦虑感。第二,当孩子能背的越来越多,极大地满足了父母的成就感。第三,当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出口成章的时候,又极大地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 但孩子终究不是父母装点门面的工具,正如蒙台梭利的 “儿童中心论” 所说,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其发展节奏与内在需求,避免将教育异化为成人意志的单向灌输。#小型生物 #内容启发搜索 #诗词 #幼小衔接 #幼儿园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