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今译 孔子说:“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依循天理日求上进,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引述 下学而上达,意思是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孔子认为礼是人事行为的规范,仁是人事行为的本质。只有依仁合义,持续精进,才能够上达天道,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指标,即在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逆来顺受。以孔子的修养,五十岁时才知天命,可见实在不容易。像孔子这样杰出的人,一般人当然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孔子自叹没有人能够了解他,只有天才能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人忙于下学,根本没有上达的可能。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关于天命的部分,很少向这些人提起。因为它比较高明,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生活智慧 (一)下学而上达,下为人,上为天。由人事上达天命,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当中不需要神明的媒介,成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特色。 (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天篇》)。命在天也在我,便是天人合一的明证。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不断从道德实践中去体会,逐渐提高自觉,以求上达。开始学起,日求上进。(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天道只能自存,无法弘人。我们必须充实下学的功夫,才能弘扬天道。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论语解读第96期 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 公冶长篇,开篇,孔子连续表扬了三位学生:公冶长,南宫括,宓子贱。不仅有表扬,还有惊喜,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把侄女嫁给南宫括。能够做老师的乘龙快婿,这是让很多学生羡慕嫉妒到恨的。不说那么严重吧,一点意难平总归是有的。 子贡大概就有那么一点意难平,问孔子:老师啊,那您看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就是个小器具。汝,器也。子贡没有领悟老师的意思,又追着问:那您看我是个什么器具呢?孔子说:你是个饭桶。原文是瑚琏也。瑚琏就是盛饭用的器具,可不就是饭桶吗? 当然,还有一种理解,说器就是一个东西。前面第28期讲过嘛,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个东西,这好像不对;汝器也,你是个东西,好像也不对。所以,东西这个东西最难解释。到底什么是东西呢?一种说法,日月星辰,东升西藏,所以东西代表一切事物,有始有终;还有一种说法,是五行八卦的说法,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我们用的这些器具,都是金和木做成的,所以叫东西。为什么不叫南北呢?因为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无形,因为无形,所以南北代表不了一个具体的东西;由此看来,君子不器,也可以理解为,君子不应是一个有具体用途的东西,君子要追求的是大道,大道无形; 孔子说,汝器也,是说子贡,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大道无形的境界,你还在追求那些具体用途的东西,什么东西呢?瑚琏。瑚琏就是吃饭的东西。子贡会做生意,会赚钱,整日忙于生计,这没错,但是孔子也要提醒他,君子不器,你可不能只做一个饭桶。#抖音花式讲书大赛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孔子家语》第四十二篇 《曲礼子贡问》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 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冉子僕曰:「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夫子曰:「既死而议謚,謚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庙,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之,载其宝以朝.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也,丧不若速贫之愈.」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敬叔闻之,骤如孔氏,而后循礼施散焉. 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饑.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祀不悬,祀以下牲,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 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孔子问其所疾.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弔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孔子为大司寇,国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大夫再.子贡曰:「敢问何也?」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弔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 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矣,二者孰贤?」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紘,旅树而反坫,山节藻梲,贤大夫也,而难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揜豆,一狐裘三十年,贤大夫也,而难为下.君子上不僭下,下不偪上.」 冉求曰:「昔文仲知鲁国之政,立言垂法,于今不亡,可谓知礼矣?」孔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不止,燔柴于灶以祀焉,夫灶者,老妇之所祭,盛于瓮,尊于瓶,非所柴也.故曰礼也者,由体也,体不备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臧武仲率师与邾人战于狐鲐,遇败焉,师人多丧而无罚,古之道然与?」孔子曰:「凡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国,邑危则亡之,古之正也.其君在焉者,有诏则无讨.」 #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 #孔子 #子贡 #儒家思想
00:00 / 1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9: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关帝觉世真经》 帝君曰: 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昭,不爽毫发。淫为诸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 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功: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仇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淫;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托说升天,敛物行淫;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 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淫。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我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诵,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道家文化 #道家智慧 #道教 #流量 #上热门 @DOU+小助手 @抖音创作小助手 @抖音媒体内容优推官 @流量小助手 @抖音创作灵感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9: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7
老子的三个宝贝 老子的三个宝贝 老子曰: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是老子遵循的三个做人做事的规则,其实也是三个基本法则。若是能遵循此法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咱们一一分析: “一曰慈”,这个慈有点像释家的慈悲,但又不完全是。慈其实是发心,对待万事万物时的平常心,是一颗菩提心,大成若缺,每个事物都有不完整性,包容其缺失的部分,理解其不同。这就是慈,一颗不分别的心,一颗包容万象的心。 接下来看看“二曰检”,这个检是说要遵循本心,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够遵循本心,遵循大道的规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这也是在践行检。 接下来我们看看“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可以理解为不去做、不要做,天下先是什么?就是自作主张,连起来就是不要自作主张,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老子所遵循的三个规则总结起来就是弱化个人意志,遵循大道规则,让自己跟大道合而为一。这里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弱化个人意志呢?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其实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想不明白。这没关系,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会明白一些道理。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想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外在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是内在的成长。这个时候就慢慢的理解为什么要遵循这三个规则了。 人天生具有偏道倾向,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才要弱化自我意志,让你的元神来主导你的身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老子的三个规则是让你天人合一的,不是用来愚民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有其道理,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境界太低,理解不了,我现在就是要正本清源。 #知行合一 #德道经 #老子 #国学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论语·述天篇》求仁得仁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请问老师。” 进去见孔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相互推让,不肯做国君,后来有悔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而终于得到仁德,又怎么会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 冉有不直接向孔子请教,却向子贡提出问题。可能认为问这样的问题,并不妥当。也可能认为这样的问题,由自己发问,不如由子贡提出,比较合适。当然,还有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那就是冉有故意问子贡,让子贡去问孔子,看看有什么结果。 子贡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把冉有的问题,向孔子提问。他拐了一个弯,改口问伯夷、叔齐的事情。这两者是不是相似或相关,实在很难讲。孔子回答以后,子贡又拐了一个弯,自行研判孔子的决定,说是“夫子不为也”。这样推论,到底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原意,也很不容易下定论。 沟通本来就很困难,加上大家喜欢添加许多枝节,当然更难沟通。往往沟而不通,还认为沟通效果良好,产生很多误解。 有人向我们提问,我们要自行斟酌,能不能解答。若是能力不足,或者缺乏资讯,最好不回答。至于要不要转问别人,也要看当时的情境,做出合适的决定。 问问题,要先弄清楚问题的准确性。问得不清楚,人家怎么回答?若是答非所问,到底是哪一方的失误?会不会问问题,问得恰当与否,会不会引起反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最好在发问之前,先仔细想一想。 鼓励发问,或者禁止发问,都没有必要。问的人和答的人,都事先想一想,想妥当才问,想妥当才回答。这样的问答,才不算浪费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建议我们,不要害怕提问,也不要随便发问。提问题是考验自己的实力,给答案是考验对方的实力,双方都要慎重。#论语遍地开花#中华道统#论语#每天学习一点点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