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14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58
00:00 / 07: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0
留餘7月前
线描是中国画的基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在其著作《绘境》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也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这句话中的“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则是指艺术家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 强调艺术创作应以大自然为师,艺术家应深入观察、体验自然,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审美对象,既是宇宙万物之根本,也是艺术家追求美的源泉。 张璪提出的“师造化”,要求艺术家走出书斋,亲近自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捕捉自然之美的瞬息万变,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元素。 中得心源: 强调艺术创作中的内心感悟与体验。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念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这种个性和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和体验。 因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它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指出艺术家必须从向“自然”造化的认真学习和用心揣摩中获取创作素材和再现它的技巧与能力。#零基础学国画 #笔墨当随时代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