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27
梅兰芳先生曾说:“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婺剧自此, 被称为“京剧之宗”。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主要分布于以金华、衢州为核心的浙中地区及浙南、赣东北、闽北、皖南等地。历经500多年历史,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以及秦汉以来各种艺术表演的痕迹,脚本文辞典雅,叙事通俗易懂,有其独特的声腔体系和角色体制,以及脸谱、服装和道具等行头与化妆形态。婺剧的“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堪称一绝,口传至今的传统剧目尚有500多种,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化印记”之一。2008年6月, 婺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欣逄盛世,婺剧迎来高光时刻,有50多人次获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等奖项,特别是相继綻放“五朵梅花”引人瞩目:陈美兰1989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在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成功摘得“二度梅”;张建敏、杨霞云、楼胜分获一次中国戏剧梅花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至今已出访49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中共中央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中频频亮相,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婺剧演出,是唯一一个登上中共中央春节团拜会、央视春节晚会、戏曲春晚舞台的地方院团。#戏曲 #谁说戏曲不抖音 #传递戏曲文化 #婺剧 #浙江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傩戏:穿越千年的神秘回响 傩戏,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至今仍散发着独特魅力。 傩戏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最初是古人用于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有着强烈的原始宗教色彩。在西周,它成为固定祭祀活动,与民俗蜡祭相互融合,不仅有独特的傩蜡之歌,还形成了方相氏体系的歌。到了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东汉时更显戏剧化倾向,出现“歌舞演故事”的形态以及“傩百戏”,不断吸收新元素,持续发展。 傩戏表演形式独特,面具是其最为显著的艺术标识。每一副面具都对应着不同的神灵、鬼怪或人物形象,或狰狞恐怖,或慈眉善目,通过夸张的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出角色性格。戴上这些面具,演员仿佛瞬间被赋予神灵之力,完成从凡人到神鬼的角色转换。此外,傩戏中的傩技表演同样吸睛,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等,惊险刺激又充满神秘色彩,展现出古人独特的技艺与信仰。 傩戏音乐风格鲜明,融合了民间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类型。其唱腔多采用本地方言,旋律质朴,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唱形式常见一唱众和,即一人主唱,众人帮腔,营造出热烈且神秘的演出氛围。 在角色行当方面,傩戏与传统戏曲有相似之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包含老生、须生、小生和奶生,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与侧重点;旦行有正旦、小旦、老旦和彩旦,从端庄娴静到活泼俏皮,形象丰富;净行多负责架子戏表演,展现出威武豪迈的气质;丑角则以幽默风趣的表演,为整个演出增添欢乐与轻松氛围。#蛋仔 #蛋仔派对 #蛋仔地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遗 傩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等。这些剧目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有的源自历史故事,通过戏曲表演,将古人的价值观、生活百态生动地呈现出来。 作为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戏保存了大量古老文化元素和民间艺术形式,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民俗和戏剧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