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甘肃,从一声秦腔开始! 朋友们,大家都知道秦腔吗?秦腔是国家的非遗文化遗产,那你们知道秦腔在我的家乡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属于什么级别吗?我们来看一段我家乡秦腔的爱好者,有了20年戏龄的农村秦腔文化爱好者片段,《潼关》,听完这个片段,不禁能让我回想起以前村里唱大戏的时候,那时候过年,以及每年的庙会,村里镇里县里都会组织唱戏。有村里的叔叔阿姨,也有剧团,他们虽不是科班出身,却唱得山河动容,虽没有精致的华服,只有一身粗布汗衫,却能吼破苍穹,腔裂黄土!谁说舞台只能在大剧院?田间地头,老槐树下,一声嘶吼响彻云霄,一开口便是山河旧梦,唱的人热血沸腾!戏文里嚼的是人生,黄土里刨的是肝胆!别问师从何处, 祖祖辈辈的血脉就是曲谱, 黄土地的生息就是板眼,真正秦腔从不在非遗名录里,而在老农锄地的喘息间, 在妇人烧火的哼鸣中……我们对秦腔的热爱已融入日常生活而且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观众从老人到孩童都积极参与,戏台下“标配”是草帽和板凳,无论天气如何都热情高涨。秦腔在甘肃不仅是戏曲形式,它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集体情感。戏台上的悲欢离合经常会引起民众的共鸣,经常会有“台上台下同喜同悲”的独特现象。这种情感联结也使的秦腔成为甘肃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秦腔 #非遗文化 #我的乡村生活 #三农 #甘肃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深思许久,是为秦腔走进昨天的剧场,还是为安万而去?说到安万,就会跟“网红”二字挂钩。这又是一个新的命题,是安万通过新媒介带火了秦腔,还是秦腔成就了安万? 秦腔是属于大西北的,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院团的产物。这些年不温不火,今天的安万剧院能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是不无道理的。由于自小村子里有秦腔社团,每年庙域内有两台庙会演秦腔,谈不上喜欢也不陌生。 通过昨日的观看,鄙人说说安万剧院。舞美整齐,乐队庞大,整体效果震撼!演员个人唱功参差不齐,但是他(她)们非常卖力,就仅仅这一个卖力会让你包容他们的一切缺点。安万剧院的大部分演员都有它的独特性,由于行业的不景气,有些人中途去了工地,煤矿等出苦力,正因为他们的特殊性,造就了今天吃苦耐劳,接地气。 现在说说安万个人。可以说这个人唱戏不要命,那一声嘶吼会立马把你代入黄土地。秦腔分西路秦腔东路秦腔,东路秦腔以关中方言为标准,西路当然就宝鸡以西甘肃境内为标准。所以说他的唱腔也是“字正腔圆”,西路秦腔的标准。好就是好,最起码我喜欢。现场观众的掌声足够证明,现场580座位空无虚席足以证明。 说说他的经营之道。一百多人的团队,戏价不够养活的情况下通过他个人“网红”带货模式添空。可以说给现代民营剧团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人说他在割韭菜,说小点你我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去带货,为什么我们不行?说大点,那些头牌网红谁不带货割韭菜?反而他们不但没有给员工发工资,成立所谓的公会在抽员工成。 写到这里,我在搞个人崇拜吗?不是,论演员,他是成功的,论商人,他是成功的。他的魄力足够感染你,他的成功足够证明自己的不优秀。 秦腔是活的,它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应该也必须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声音。当我们被精致而缺乏血色的文化产品包围时,更需要秦腔这般带着泥土气息的艺术,提醒我们生命的本真状态。文化要自信! 走出剧场,城市霓虹闪烁,我却仿佛还能听见那来自黄土高坡的呐喊,古老却依然充满力量。告诫自己,多做努力,早日回到父母的身旁…#非遗文化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拍摄 #非遗传承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1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3
00:00 / 09: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