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6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从小家里老人就告诉我们:“纸巾别乱用,那是钱”“饭别浪费,那是辛苦挣的”“东西坏了能修就修,不要乱扔”……… 这些,过去叫“艰苦朴素”。 可你现在再说这些,大人小孩都觉得你是“穷酸”“抠门”“落伍”。 你说“孩子太小别让他玩手机”,人家怼你:“时代不同了,不让他玩他跟不上”。 你说“纸巾别用太多,太浪费”,人家翻你白眼:“几块钱的东西,你至于么?” 你说“简简单单吃顿饭就行了”,人家会告诉你:“现在不吃点精致的,哪有幸福感?”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幸福感”是从哪来的?是谁告诉你,只有消耗才叫过日子? 艰苦朴素,不光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阶级文化、劳动者的传统美德。 它是千百万工农群众,在没有纸巾、没有外卖、没有空调、没有智能手机的岁月里,一边流汗一边建设国家留下的价值观。 那时候不讲“仪式感”,讲的是“实在”;不讲“消费体验”,讲的是“省吃俭用”;不讲“悦己主义”,讲的是“先公后私”。 毛主席说过:“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 可是今天,谁还提艰苦朴素?教育机构不讲,媒体不讲,家庭也开始不讲。提这些的,不是被看作老古板,就是“共情绑架”。 反而是讲“悦己”“消费主义”“孩子从小要体验高品质生活”的,被当作“通达”“进步”。 可问题来了:这个“高品质”,是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还是剥削阶级营造出来的幻觉? #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勤俭节约是美德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4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57
00:00 / 06: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3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7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7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0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1
00:00 / 08: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