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有人多人都说,生活是无情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因为在磨砺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太多的艰苦和心酸。我们会失落,会悲痛,甚至心灰意冷,但那又怎么样?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学会了坚强勇敢和自强不息。 生活带给我们所有的痛,其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正是因为接受了它的洗礼,才成长为如今的模样,才知道自己到到底想要怎么样的人生。我们不再像过去那般胆怯,止步不前,而是勇敢地朝远方奔赴,义无反顾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记得:即使生活会有成千上万个理由让我们哭,那也会有同样多的理由让我们笑。如果我们凡事乐观面对,那么无论怎么样残酷的打击都可以转化为我们成长的资源。微笑面对生活,面对明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不要底下自己的头颅。 现在时代发展的节奏太快了,生活的压力,生存的压力让我们疲惫不堪,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微笑,才要乐观。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些人熬不下去了,选择提前退场,有些人坚持下来了,就拥有了成功。 我们想做前者还是后者呢?如果想做后者,就快快除掉身上的负能量,积极起来吧!岁月是一个魔法师,它会让我们所有的不满都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再也寻不回,再也看不见。让我们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无论生活狂虐我们多少遍,我们都要视它为初恋,无论经历多少不美好,依然要相信美好。唯有如此,才拥有美好的生活。#公园 #散步随拍 #自由随性 #路过的风景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凌晨一点半,我批改完孩子们所有的作业回到家里,我的两个孩子睡的正香甜,我抚摸了一下孩子们的脸和额头,我知道他们等了我一会就自己睡着了,我的心坦然而又安详,这是一天中我最轻松的时刻。今天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太严格了,你是我见过的最严格的老师,为什么非要我留下来背课文,我想回家。我说今天你必须背会,不背会不能走,这是我们南思的规矩。其实我想对他说:“孩子,你必须学会吃苦,吃苦是最高端的教育,你要学会吃思考的苦,自律的苦,和学习的苦,吃完这三种苦,你就敲开了成功的大门。”如果孩子们家庭条件特别好,又送到了南思,那么对不起,孩子,你必须把在家里没吃的苦在南思再吃一遍。吃苦是一个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没有吃过苦的人,他一定不懂成功的真正含义,不能体会成功的真正快乐,也不能永久的成功下去。我的两个孩子,每天放学坐在南思,我却没有一分钟的时间教他们,常常孩子坐在面前,我觉得我们之间隔着一片海,熙熙二年级不会写作文,每次都一直等到我下班,先打草稿,再誊抄,基本都到十二点,直到后来作文竞赛一等奖,一直坚持下来,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小熙在哥哥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三科满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我不怕吃苦,也不怕我的孩子们吃苦,最后送南思所有的孩子们一句话;孩子们,我们先苦后甜,再多的苦也不要怕,有能吃苦的老师们陪在你们身边!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幼安星梦2025年秋季学期走近靖边治沙教育基地研学暨户外拓展活动掠影,漠上生绿:在治沙基地读懂“人”的定义。 踏进靖边治沙基地的那一刻,风沙扑面。举目四望,远处仍有沙丘起伏,但脚下已是茵茵绿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在同一时空并存,构成了极具张力的画面——这不是自然的本作,而是一位女性用三十八年时光,一锹一锹修改出来的生命答卷。 研学笔记上,我写下第一个词:不可能。 三十八年前,这里是无边的黄沙。风吹沙跑,庄稼难活,人被自然环境逼得步步后退。但牛玉琴选择了前进——用她单薄的肩膀,扛起了改造万亩荒沙的使命。在基地简陋的展览室里,我们看到她早年治沙的照片: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漫天黄沙中几乎可以被忽略,但她手中的树苗,却倔强地指向天空。 “一棵树能改变什么?”有同学轻声问。 是啊,在浩瀚的沙漠面前,一棵树太渺小了。但牛玉琴和她的乡亲们用三十八年时间,种下了两千八百多万棵树。当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体连成一片,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条绿色长城——它挡住了风沙,固住了流沙,改变了小气候,让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引回了野生动物。 这让我想起物理课上学过的“临界质量”——当核材料达到一定数量,就会产生链式反应,释放巨大能量。治沙何尝不是如此?当一棵树遇到另一棵树,当一片林连接另一片林,量变终于在某个时刻引发了质变。荒沙退去,绿洲重生。 但比这自然奇迹更打动我的,是牛玉琴身上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三十八年,近乎一个人的半生。在漫长的时光里,她经历了丈夫病逝、资金短缺、技术难题、旁人质疑,任何一次放弃都情有可原,但她没有。她的坚持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今天种下这些树,明天照顾那些苗,后天补上被风沙摧毁的幼苗。这种坚持,让“人”这个字在荒漠中显得格外高大。 基地的讲解员老师告诉我们,治沙不是要与自然为敌,而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解。早些年,他们只知道种单一的树种,结果病虫害严重;后来明白了要恢复生物多样性,乔灌草结合, 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个认知转变的过程,不正是人类重新定位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吗? 人定胜天?不,人应该知天、敬天、顺天而行。真正的治沙,不是征服沙漠,而是理解沙漠,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荒芜中培育生命。 夕阳西下,我们登上瞭望塔。眼前是壮观的景象:近处是茂密的林地,远处是尚未治理的沙地,二者之间,是正在推进的治沙前线。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原来最深的革命情,恰是最朴素的人情。 #重走长征路 告别官亨村,借据展览馆的铁门还沉沉地锁着。清晨的凉意,混着官亨村湿漉漉的空气,凝在门环上。这口未开的门,像一句沉默的引言,为这一日的跋涉,定下了庄重的调子。 要抵达那巍峨的突破第二封锁线纪念碑,须得迈过三百五十二阶石阶。这数字,硌在心上,每一步都像在叩问一段被岁月深埋的年月。待到顶上,风便浩荡起来。对面,青石寨在低压的阴云里蹲伏着,黝黑的轮廓仿佛还蒸腾着当年的硝烟。我闭上眼,听那那枪炮声,并未远去,而是沉入了山石的骨髓,化作了这片土地沉雄的脉搏。风声里,一个斩钉截铁的声音破空而来:“跟我上!”那是董振堂的呼喊,不似血肉之躯的呐喊,倒像是铁器在撞击,将一种决绝,锻打进这方天空。回身望去,山脚下的红军墓园,却在松柏的环抱里,异样地安宁、平静。这动与静的撕扯,这喧嚣与安眠的对望,让我的心被一种悲壮的力量,沉沉地充满了。 去沙洲村的路,是在群山的脊背上盘旋。翻过三座大山,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肺叶如风箱般鼓噪,腿脚也灌了铅似的沉重。然而,正是这切肤的累,让“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我心里霎时有了筋骨,有了温度。当那三个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分离的剪影,那锯断的、留有她们体温的半条棉被,真切地呈于眼前时,我忽然懂了:她们留下的,哪里是半条棉被,分明是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点“暖”,为陌生的百姓,硬生生劈下了一半。这情义,重过千钧。原来最深的革命情,恰是最朴素的人情。 百丈岭上,旧址无言;总部的方桌,后勤部的土墙,都静默着,像一群退入历史深处的老人,只用一身斑驳,诉说着一切。 想起途中的相遇。我们这一行,前后竟凑齐了四个年代。前面是位00后的少年,我身后还有一位80后、90后。我们来自迥异的人生,却被同一条血脉般的路径牵引,在不同的时刻,踏上了同一条征途。我们不曾结伴,却都被同一片历史苍穹的引力所捕获。我们各自独行,却终被同一段血脉相连的过往接住。我们生于四时,却在这条路上看见了同一片不朽的星空。 四个年代,四段人生,我们在这条路上相遇,不是为了抵达终点,而是为了确认彼此血管里流淌着同样的热血。 这,是一个人的朝圣,也是四个时代的回响。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