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橦5天前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读一本书,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定是很多人会考虑的选择。 @新流文化 但说实话这部巨著并不好读,它不仅情节精密、心理描写入微,更是将思想层面的内容抬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如今我们这些现代人如何去读,或者说如何能读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是法律系学生,因贫困辍学,却自命不凡。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不为财,而是出于一套自洽的理论:人分“平凡”与“不平凡”,后者如拿破仑,有权为崇高目标跨过血泊。他看待老太婆是社会的虱子,碾死她,反而是成为“全人类恩人”的第一步。 然而,理论终究敌不过良知。杀-人后的他并未如预期那样,反而陷入了无尽的精神折磨。他虽然自认逻辑严密,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罪疚。 真正击溃他的,是那个索尼雅——一个为家人牺牲自己、虔信上帝的卑微女子。她代表的不是教条,而是对生命本身无条件的敬畏。当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以“天意”为杀-人辩护时,索尼雅反问:“谁委托我做法官来决定让谁死,让谁活?”这句话,点出了他理论里的双标原则:没有人有权擅自决定别人的生死。 他的“天意”,其实是将一连串偶然事件解读为命运暗示,背后隐藏的是对权力的渴望。他渴望成为立法者,成为既可以“胆大妄为”又是无比“正确”的人。然而,这种对权力的追逐,在生命的神圣性面前根本一文不值。他最终在广场上跪地亲吻泥土,也许也象征着他重新承认了人与土地、与他者之间最朴素的联结吧。 小说的结局并没有停留在惩罚。陀翁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指出的救赎之路,不是通过更多的理论,而是通过爱和生活。索尼雅的陪伴,让他从抽象的理念回归具体的人间。 我们现代人之所以还要读《罪与罚》,也许就在于任何理想,若凌驾于具体的人与生命之上,便可能成为危险的乌托邦。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成为俯瞰众生的“英雄”,而在于回归生活,在爱中、在行动中,一步步接近看似遥远的光。#书籍分享 #读书 #文学 #阅读 #好书推荐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