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7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得鱼忘筌。“得鱼忘筌”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外物》,原文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其中“筌”指用竹子编织的捕鱼工具,“蹄”则是捕兔的网具,庄子借这两种工具阐释深刻的哲理。相传庄子曾带着弟子在河边漫步,恰好见到一位渔夫捕鱼的场景。渔夫手持精心编织的竹筌,熟练地将其沉入水中,随后静静等候。不久水面泛起涟漪,渔夫迅速拉起竹筌,里面一条肥美的鱼儿正在挣扎。渔夫满心欢喜地取出鱼,随手便将竹筌放在岸边,提着鱼转身离去,全然不顾那帮他捕到鱼的工具。见此情景,庄子对弟子们说道:“这竹筌是捕鱼的手段,鱼才是渔夫的目标。一旦达成目的,作为工具的筌便容易被遗忘。”他进一步阐释,言语就如同这竹筌,其作用是传达思想与义理,若已领会背后的深意,便不必执着于言语本身。这便是庄子最初提出“得鱼忘筌”的本意,旨在说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化。后世将其引申为达成目的后,就忘记赖以成功的凭借或帮助过自己的人。比如有人在困境中得到亲友资助得以创业,功成名就后却对昔日恩人避而不见,这种行为便被斥为“得鱼忘筌”。如今,“得鱼忘筌”多含贬义,警示人们无论达成何种目标,都不应忘记根本与初心,更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事。它既承载着庄子的哲学智慧,也成为衡量人际交往中品德的标尺。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