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印记在中越之战中,猫耳洞承载着无数战士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段残酷战争的真实写照。 猫耳洞多是战士们因地制宜挖掘的工事,分布在中越边境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的复杂地形里,因其内部空间与猫耳朵形状相似而得名。它既是战士们防身隐蔽的临时居所,也是能直接发起进攻或防御战斗的阵地。 作为居所,猫耳洞的环境极其恶劣。内部空间狭小逼仄,人进出要低头,站立需弯腰,躺下还得屈胳膊蜷腿,憋闷感难以言表。亚热带的高温高湿,让衣物霉烂、食品变质,被褥能拧出水。雨季时,洞内积水满地,有时水深漫过膝盖,战士们只能把弹药箱垒成平台轮流休息。洞内空气污浊,霉菌味、汗酸味和腥臭味混合,几乎让人窒息。此外,各种热带昆虫如蝎子、蜈蚣、蚊蠓疯狂侵袭战士们的身体,被叮咬处很快肿胀发炎、溃疡腐烂,疼痛难忍。 在战斗方面,敌我双方的直瞄炮阵地暴露,随时有被炸的危险。战士们在猫耳洞里坚守,每次对敌炮击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像1985 - 1987年在老山对越作战前线,有战士在猫耳洞生活、战斗了390天,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取得显著战绩。 猫耳洞岁月是中越之战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它见证了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这些战士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奉献了自己,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牢记重要训词履行职责使命 #军魂永存 #军人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2
00:00 / 1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界碑旁的野兰花 (一) 赵满囤把最后一颗压缩饼干塞进嘴里时,雨季的山雾正裹着寒意钻进猫耳洞——洞壁上的泥水印子又高了两指,那是这半个月雨水泡透的痕迹。洞外三十米,越军布下的“死亡雷区”藏在茅草下,锈迹斑斑的地雷引信缠着断草,像极了去年家乡田埂上被踩烂的狗尾巴草。他怀里揣着妹妹托人捎来的照片,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一束野兰花,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照片边角被山雾浸得发卷。 “满囤,今晚行动,你跟我一组。”班长老黑的声音压得极低,手里的侦察地图在煤油灯下发皱,边角被他磨出了毛边。阵地上的炮声总在夜里滚过来,那是山那边的主战场在咬着牙较劲,而他们这些侦察兵,就是探路的尖刺——要从雷区边缘的石缝里钻过去,把34号高地上的火力点摸清楚,天亮前必须把图送回来。赵满囤摸了摸胸口的照片,把妹妹绣的“平安”荷包塞进衣领,抓起那把磨得发亮的三棱军刺,刀鞘上还沾着上次侦察时蹭的崖灰。 夜黑得像泼了墨,山风卷着雨丝打在脸上,又冷又疼。两人趴在湿滑的崖壁上,身下就是万丈深渊,稍一动弹,碎石就顺着崖壁滚下去,没入谷底的黑暗里,连个响儿都没有。老黑在前头开路,手指扣着石缝一点点挪,指节因为用力泛着青白——他总说“咱们这拨人,从南边的昆明军区到北边的沈阳军区,凑在一起就是为了把这道山梁子看紧了”。赵满囤紧跟在后,眼睛死死盯着前方:越军的战壕就在百米外,隐约能看见晃动的枪托和烟头的红光,那点火星在雨夜里,像极了老家坟头的鬼火。 突然,老黑停住了。赵满囤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道铁丝网横在前面,网上挂着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晃,铃舌上还沾着泥——这是越军新布的警戒,前些天二班的小李就是被这铜铃惊动,腿上挨了一枪。他刚要掏剪刀,老黑却按住他的手,嘴型比了个“等等”。只见两个越军哨兵扛着枪走过来,嘴里哼着听不懂的调子,胶鞋踩在泥水里“咕叽”响,离铁丝网只有五步远。 赵满囤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手不自觉地摸向军刺。就在这时,崖壁下传来几声虫鸣,老黑突然学了声山雀叫,调子古怪却清亮——这是他跟当地老乡学的,山雀叫得急,就说明附近没人。那两个哨兵顿了顿,骂骂咧咧地转身走了,胶鞋的“咕叽”声越来越远。 过了铁丝网,就是34号高地的侧坡。这地方像颗钉子扎在国境线上,那几挺重机枪的火舌,前些天还扫倒了送粮的老乡,老乡的竹筐滚到雷区外,里面的玉米饼子泡在雨里,胀得老大。赵满囤掏出望远镜,借着月光看清了火力点的位置
00:00 / 08: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