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我的宝藏课本 #高中语文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世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文兼具豪迈俊爽与清丽婉约,尤擅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作品简注(核心句)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地山林被砍尽,阿房宫得以建成。“兀”指山秃,凸显工程浩大。 2.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走廊曲折如绸带,屋檐尖翘似鸟啄;宫殿依地形而建,檐角相互交错对峙。“钩心斗角”原形容建筑精巧,非今贬义。 3. “复憾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果后人)又为这事哀叹,却不借鉴,只会让更后的人再来哀叹后人。点明全文讽喻主旨。 作品赏析 《阿房宫赋》是晚唐“文赋”代表作,以阿房宫的兴废为线索,核心是借古讽今——借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奢靡无度、最终亡国的史实,讽刺唐敬宗大修宫室的荒唐,警示统治者“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章艺术极具特色:前半部分用夸张、比喻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奢华(如“覆压三百余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画面感极强;后半部分笔锋陡转,由描写转入议论,从“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角度直击统治要害,辞藻华丽却立意深刻,是“以文为赋”的典范。#原创视频 #传统文化 #知识分享 @简简单单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9: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今日讲-杜牧 今天我们用五分钟时间讲杜牧的故事——这个被称为‘晚唐最会写故事的诗人’,一辈子活成了‘才华与坎坷并存的教科书’,连白居易都要追着他要签名,我们从小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停车坐爱枫林晚’,全是他的‘爆款文案’ 杜牧的起点有多高?出身京兆杜氏——就是那个‘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豪门,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写过《通典》这种煌煌巨著。他从小就是‘神童’:10岁通读《尚书》《左传》,15岁能写策论骂藩镇割据,23岁那年写了篇《阿房宫赋》,直接炸了整个唐朝——他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阿房宫的霸气,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骂秦始皇的奢侈,最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直接戳中唐敬宗大兴土木的痛点,连皇帝都拍着桌子说:‘这孩子有宰相之才!’ 可没想到,才华横溢的他,仕途却走得比蜀道还难。26岁中进士,本来该进中央做秘书,结果撞上了牛李党争——他既不依附牛僧孺,也不投靠李德裕,两边都把他当‘异类’。于是从长安一路被贬到黄州、池州、湖州,变成了‘地方官专业户’。但你猜他怎么着?没有躺平抱怨,反而把‘小官’做到了‘极致’:在黄州,他重修西湖(不是杭州的),挖渠道、修堤坝,让当地百姓再也不用怕洪水;在池州,他办了‘百荷书院’,自己掏钱请老师,让穷孩子也能读书,老百姓偷偷叫他‘杜父母’;在湖州,他整治茶税,打击贪官,把一个穷地方变成了‘江南茶市’——你看,真正的才华从来不是用来装X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历史人物故事 #杜牧 #历史人物 #人物传记 #人物解说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诗词录:《遣怀》(唐·杜牧)赏析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你知道吗?在晚唐的某个不眠夜,一位中年诗人用28个字,完成了一场迟来的灵魂审判。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解读杜牧的《遣怀》,看这首自白诗如何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坦诚的忏悔录。 公元850年秋,48岁的杜牧在洛阳回顾半生。当他从放浪形骸的扬州岁月走到清冷自省的中年岸边,这首《遣怀》便成了他与自己和解的证词。这不是普通的追忆,而是一场在记忆废墟中寻找自我的精神考古。 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开篇即定下沉郁基调。这位名门之后、当世才子,竟用“落魄”二字解剖自己。在“载酒行”的潇洒表象下,是被酒精麻醉的苦闷灵魂,是抱负未展的失意文人最真实的画像。 第二句“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用双重典故构建了欲望的迷宫。“楚腰”暗指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掌中轻”化用赵飞燕能做掌上舞的传说。这两个香艳意象,既写尽扬州生活的声色纵情,又暗含对统治者沉溺声色的隐晦批评。 第三句“十年一觉扬州梦”,将时间重量猛然砸向读者。十年光阴压缩成“一觉”短暂,繁华往事被定义为“梦”的虚妄。这七个字完成了一场残忍的时间魔术,让所有放纵与欢愉在觉醒时刻灰飞烟灭。 结局“赢得青楼薄幸名”,用“赢得”这个反讽的动词,将人生总结推向高潮。别人赢得功名利禄,他却只换得青楼中的薄情郎名声。这种带着苦笑的自我否定,比任何批判都更具穿透力。 杜牧在这首诗中完成了三重解构:解构了江湖浪子的浪漫形象,解构了扬州梦的美好回忆,最终解构了自身价值。他用的不是道德家的训诫口吻,而是带着体温的自我审视,让七绝题材首次承载了如此沉重的灵魂拷问。 这首诗的现代性令人震惊。他提前1000年实践了忏悔式写作。当我们在当代传记文学中读到的那些坦诚的自白,其实都能在杜牧这28个字中找到源头。这种勇于将最不堪的自我公之于众的勇气,是中国士大夫文学中罕见的品质。 如今重读《遣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自我救赎,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人生智慧:唯有承认并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下次当你面临人生总结时,或许会想起杜牧在千年前写下的这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每个时代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 #遣怀#杜牧#诗词 #古诗#古诗词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