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一、忽视用笔的“锋势往来”,只求形似 许多人临写赵体时,关注点多在字形结构上,却忽略了赵孟頫用笔的精髓——“锋势往来”。赵体笔法源于二王,讲究笔锋在点画中间的行走轨迹,通过微妙的提按使转,形成内含的筋骨。 问题表现:笔画光滑却无内涵,线条扁平缺乏立体感,转弯处生硬突兀。 解决方案: 慢临练习:选择赵孟頫《胆巴碑》《洛神赋》等墨迹本,以极慢的速度临写,体会笔锋如何入纸、如何调锋、如何收锋。 中锋训练:专门练习中锋行笔,确保笔尖常在笔画中央行走,可先练篆书打基础。 读帖精微:观察赵字墨迹的笔锋变化细节,注意每个笔画起始处的“锋芒”和收笔处的“回势”。 二、偏重柔美忽视骨力,流于软媚 “赵体柔媚”是常见的误解。实际上,赵孟頫早中期作品骨力强劲,即使晚年作品也是外柔内刚。学习者往往过分强调其流畅秀美的一面,导致书写软弱无力。 问题表现:线条绵软无支撑,结构松散缺乏挺劲,整体书风甜俗无力。 解决方案: 参学欧褚:临习欧阳询、褚遂良楷书,增强骨力训练。赵孟頫实则融合了唐法的严谨与晋韵的飘逸。 行笔增力:刻意加强笔与纸的摩擦力,体会“力透纸背”的感觉,但不可用蛮力。 重点临摹:专门练习赵字中有骨力的作品,如《仇锷墓碑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感受其内在的刚劲。 三、结构过于平正,失去晋人风韵 赵体结构看似平正,实则暗含险绝。学习者易将其写得四平八稳,失去了赵字汲取晋人书风中的欹侧生动之趣。 问题表现:字形呆板如算子,缺少姿态变化,整体章法平铺直叙。 解决方案: 研究欹侧:分析赵字中的微妙倾斜关系,注意左右部分的错落、上下部分的重心变化。 对比观察:将赵字与王羲之《圣教序》对比临习,理解赵孟頫如何化用晋人结字法则。 动态临写:尝试以行书的意识临写楷书,体会笔势往来带来的结构自然变化。 四、过度追求流畅,忽视“留”的意趣 赵体流畅是显著特点,但过度追求会导致滑腻浮躁。赵书的高妙处在于“流”中有“留”,在畅达的笔势中蕴含顿挫与停留。 问题表现:用笔油滑缺乏节制,转折一带而过,线条轻浮无内涵。 解决方案: 加强涩行:练习时感受笔与纸的阻力,体验“屋漏痕”般的自然停顿。 学习章草:临习赵孟頫的章草作品,体会其古拙意趣,平衡流畅带来的甜腻。 节奏控制:在书写中有意识地区分快慢节奏,重要笔画、转折处适当放慢。 五、用墨单调,失去笔墨相发之趣 用墨是赵书易被忽视的一环。赵孟頫善用浓淡相宜的墨色,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