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7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指令传来时,他果断按下了投弹按钮,可是弹舱中却没有任何反应,氢弹并未脱落,系统仿佛静止一般,杨国祥迅速调整姿态,再次尝试紧急投掷程序,依旧失败。 地面指挥部迅速收到异常报告,此时战机燃油已消耗近半,空中停留时间极为有限,高空中携带实战核武器长时间飞行,本身便是一种巨大风险,更严重的是,一旦燃油耗尽,战机失控坠落,携带的氢弹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哪怕不爆炸,其遗失与损毁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预案,指挥中心下达了跳伞指令,这是最保险的选择,只要飞行员安全脱离,损失可控,可杨国祥并未照办,经过短暂思考后,他提出了极为大胆也极具风险的选择一带弹返航。 指挥系统经过权衡,最终批准其请求,并立即腾空跑道,调度地勤准备迫降应急处理,整个基地进入战备状态,每一个细节都紧张到极点,这一刻所有人都清楚,成败只在毫厘之间。 飞机开始返航,杨国祥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飞行数据与仪表,没有人能指导他如何安全带弹降落,这是全世界从未尝试过的动作,他深知战机必须如羽毛般轻柔地与跑道接触,任何一次重落或滑动,都可能引发后果难以预料的灾难。 距离基地不到三十公里时,燃油表已接近零点,杨国祥没有丝毫迟疑,准确对准跑道中心线,控制高度与速率,缓缓下滑。 最终强-5稳稳接地,滑行近千米后停下,整个过程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确,直到飞机静止的一刻所有观测人员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之后的调查显示,氢弹无法脱落的原因出在推送装置电路板上,由于空地温差过大,导致电路短路,使释放机构失灵,正是杨国祥选择带弹着陆,才使技术团队得以第一时间获得完好挂载系统,为问题排查提供了宝贵条件,仅用一天时间,工程技术人员就定位故障,进行了系统升级改进。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登机,携改进后的氢弹升空执行任务,尽管天气条件严峻,但他信心十足,飞抵靶区后,在设定高度与速度下再次完成投弹动作,这一次氢弹顺利脱离弹舱,滑入空中轨道,32秒后地面传来一声巨响,戈壁深处升起宏伟蘑菇云。 那一刻,不仅意味着一次核试验的成功,更标志着中国核打击体系向实战化迈出决定性一步,而所有这一切的关键转折,正是因为一次“违常规”的决定--带弹返航。 这是杨国祥在空中做出的选择,一个不言壮烈却承载着沉重大义的决定,也因此避免了国家数十亿元的科研资源损失,更为中国核战略的可靠推进争取了时间与主动权。#致敬英雄#为英雄点赞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0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