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不管,没有师兄师姐带,好事还是坏事? 无导师指引,我如何逆袭毕业? 在研究生生涯中,有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看似孤立的境地——导师忙于其他事务,师兄师姐的研究方向与你大相径庭,你仿佛独自在学术的海洋中漂泊。但这样的困境,是否就意味着学术的终点?今天,我要分享一个真实的逆袭故事,希望能给同样处境中的你一些启示。 一度陷入延毕危机 想象一下,你的毕业论文中期答辩遭到多位评委的质疑,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论文架构存在重大问题,甚至建议你重新开始。而此时,距离最终的毕业答辩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压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我当时就面临这样的困境,每每想起那时的场景,我都会感到一阵心悸。 危机从何而来? 回溯到研究生生涯的开端,我对学术充满热情。然而,由于学硕和专硕的培养差异,导师为我定了一个与专硕相匹配的课题,之后便很少过问。我的师兄师姐以及同届的研究生,他们的研究方向与我截然不同。于是,我开始了孤独的学术探索。开题报告是我独自阅读大量文献后写成的,虽然导师看过后只提了一些格式上的建议,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研究方向并不感兴趣。 绝地反击,顺利毕业 面对中期答辩的失败,我没有选择放弃。相反,我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进行了绝地反击。 1.绝对信任自己。 你自己不相信自己,那谁还能相信你?评委导师对我论文提出的建议,自己都没把自己说服。 如何说服评委导师,我没日没夜地泡到图书馆,看外文资料,上B站,刷知乎上相应的文章,不断坚定自己的理论。把做过的实验理顺,又增加了其他部分实验进行佐证。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把论文做到无懈可击。 2.主动找师兄师姐。 积极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相近的师兄师姐沟通,对产生疑惑有困难的地方面对面交流,师哥师姐那边得到很大帮助,少走了很多弯路。 3.积极与导师沟通。 自己导师不管还可以问问其他的导师!导师们的能力毕竟是远胜于我们的!别怕其他导师有排外的想法,拿着相关的文献,整理成文档与其他导师沟通,尤其是中期答辩对我论文拒绝的导师进行探讨。 导师都是惜才的,他们毫不掩饰的向我说明了论文的漏洞,以及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经历即财富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艰难的时光其实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努力。所以,当你面临类似的困境时,不要轻言放弃。记住,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加油吧,每一位在学术道路上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烦死,研0还没开学,导师让打杂怎么办? 研 0 还没开学就被导师喊去打杂?别慌,这其实是好事! 还没正式开学,就被导师安排各种杂事,心里难免会嘀咕:“我是来读研深造的,怎么成了打杂的?”这种感受非常真实,我也曾经历过。 但咱们可以先跳出“牛马文学”的思维框架,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说实话,导师让我们做这些,绝大多数时候真不是为了剥削——咱们那点劳动力,其实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值钱”。更多时候,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培养方式。 如果你愿意放下心里的那点抗拒,提前进组参与这些“杂事”,其实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成长。 首先,这是融入课题组最快的方式。 读研不是单打独斗,你需要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而他们是否愿意倾囊相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日相处积累的情分。你是愿意做个“开学才露面”的陌生人,还是提前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大家建立温暖的联系?人与人的相处是相互的,主动付出往往能换来更多真诚的帮助。 其次,很多“杂事”背后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你以为的打杂,很可能正是科研入门的关键。比如整理数据、校对文稿、协助实验操作,甚至清洗器材——这些都是在帮你熟悉课题组的运作逻辑和研究工具。我学环境工程时,研一做的“杂活”是去各地河流取样送检。听起来简单吧?但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学会了在复杂现实中如何有效采样,这些经验是课本永远无法给予的。 更重要的是,这会帮你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不在实验室,时间会花在哪里?大概率是刷手机、打游戏。而在课题组,哪怕你只是在旁边观察,看到师兄师姐专注地读文献、写论文,这种氛围也会无形中影响你,让你自然而然地开始接触学术、培养科研感觉。 最后,一点现实的考量: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且愿意付出的人。 课题组的资源是有限的——好的项目、读博名额、交流机会,给谁不给谁?导师在做选择时,看的不仅是你的聪明才智,更是你平时的态度和付出。我当年能以专硕身份获得导师多次读博邀请,回想起来,正是日常点滴的认真积累起了作用。 所以,别急着把“打杂”看作负担。把它当成研究生生涯的预热,是积累人脉、学习技能、培养状态的宝贵机会。你的时间和付出都很珍贵,把它们用在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智慧。 希望你能用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个阶段。如果过程中仍有困惑,也欢迎随时来交流。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SCI川哥3月前
选导师原则 一 人品 人品渣,事情你天天干,好事不提你,错事坏事都是你,让你天天痛苦天天压抑。 人品好,懂得体谅,懂得分享,懂得照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觉。 二 专业素质 可以帮助到你的科研过程,少走弯路。 导师提的方案具有可执行性,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以后毕业和工作比较稳妥。 三 课题方向 课题方向决定了你以后继续读博、做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可能性。课题若与社会结合紧密,那么硕士期间的成果和人脉将有力的支撑你找到行业内 高质量工作。相反,若导师的课题很冷门,一方面没经费、没项目,导师提供的科研支撑有限,论文不好发;另一方面,社会内无需求或需求很少,都是被淘 汰的老技术,研究的意义确实不大。但是有些老古董,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非常有执念,专注于某个课题而不关注市场需求,这虽然说是一种学术情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完全没用。 四 手下学生人数 课题组师生比是多少?一位导师手下有几个学生?这点直接决定了每位学生能分到的资源,包括指导精力、指导时间、科研经费等。若一位导师指导的学 生数量在 10 位以上,那么基本上是需要你主动去找导师讨论了。否则,只等着导师来找你,估计科研进度会大大滞后,从而导致毕业困难。 #sci #选导师 #读研#读博 #论文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