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 秋高气爽,又到重阳。作为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诸多习俗,至今仍藏着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与温情。 “登高” 是重阳节的标志性习俗。相传古时桓景带乡亲登高避灾,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美好寓意 ——“步步高升”“登高望远”。每逢重阳,人们便约上家人朋友爬山登高,既能俯瞰秋日盛景,又能在运动中呼吸新鲜空气,惬意又自在。古时登高常伴插茱萸,借其特殊香气驱邪避灾,如今插茱萸虽少见,但登高赏秋的乐趣依旧吸引着众人。 重阳也离不开 “菊”。此时菊花盛放,黄紫相间的花海让节日添了几分浪漫,重阳节也因此有 “菊花节” 之称。古人爱邀好友赏菊、饮菊花酒,传说此酒能清肝明目、延年益寿。现在喝菊花酒的人少了,但各地公园的菊花展依旧热闹,人们打卡拍照,在花香中感受秋日诗意。 吃 “重阳糕” 同样是重阳必不可少的仪式。这道用糯米粉、红枣、核桃等做成的糕点,软糯香甜,糕上插的小旗子,藏着 “登高步步高” 的祝福。过去人们会把重阳糕送给长辈表心意,如今老字号糕点铺一到重阳便推出此品,买一块回家,或是自食,或是赠老人,都满是节日的温馨。 更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节还是 “老人节”。“九九” 象征 “久久长寿”,这天人们格外关注长辈:带父母登高赏菊、陪他们唠家常,或是送件新衣;社区也常办敬老活动,请老人吃团圆饭、看表演。这份尊老爱老的心意,让重阳节更添暖意。 重阳习俗或许形式有变,但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对亲友的祝福从未改变。这个重阳,不妨循着这些习俗,给生活添份仪式感。 #居士的悦吧 #文化传承 #尊老敬老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重阳行车记:伴孙辰,向九华 2025年9月29日,天未破晓时,日历与农历恰好叠成一段特别的时光——公历是寻常秋日,农历九月初九,既是登高敬老的重阳,更是我家大孙子的生辰。这一天的行程,从安徽泾县狮子山营地景区启程,目的地直指九华圣地,也藏着一份为孙庆生的暖意。 清晨六点,晨雾还裹着山间的凉,我们便收拾妥当,驱车前行。起初循着导航指引,路线清晰指向大路,可我俯身一看,竟要绕上高速,还得多走十公里路。想着能省些时间,也想避开高速的拥堵,便凭着几分经验改了路线,没成想一时疏忽,竟拐进了乡道的脉络里,这一走,便是三十多公里的“意外旅程”。 这条乡道,远非想象中那般平缓。路面虽全是水泥铺就,却窄得让人心里发紧,最逼仄的地方,勉强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行。若是对面驶来车辆,别无他法,只能小心翼翼挪到路边专门修的会车台——那一方突出的小平台,像是山间特意留出的“喘息处”,待两车慢慢错开,才能继续往前。一路上,我们双眼紧盯前方,生怕错过会车的空隙,原本半个多小时能走完的路,硬生生耗了一个多小时。好在也算幸运,全程没遇到限高,免去了折返的麻烦,只是握着方向盘的手,始终没敢松劲。 其实这样的路,我并非头一回走。想起2023年去云南,从澄江往磨憨去,本想走219国道,怎料国道正分段修建,时而被施工围挡拦住,时而又因路况不明断了前路,最后只能跟着模糊的路标,在乡道与无名小路间辗转。更惊险的是,半路突降暴雨,山间泥土混着雨水往下滑,竟遇到了小规模泥石流,当时只能停在安全处,看着雨帘里的山石,等雨势稍缓才敢缓缓驶过。比起那时的惊险,今日的乡道虽显局促,却也算安稳,可即便有过那般考验,仍觉得这绕路的时光有些不值——原本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前后竟走了三个多小时。 总算抵达九华山时,已近正午。山间的风带着香火的温润,阳光透过古木洒在石阶上,我们放慢脚步,循着山道走走停停,看庙宇错落,听钟声悠远,为孙子许下生辰的心愿,也借着重阳的意头,登高望远,拂去一路行车的疲惫。这般停留了三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启程,往安庆方向而去,中途还经过了安徽石台县,一路顺畅,又行过一百五十多公里。算上此前从营地到九华山的二百六十余公里,这一天的路程已不算短,可想着能尽早与车友汇合,便又咬牙往前开了五十多公里。 直到傍晚七点多,暮色渐浓,才终于抵达车友提前找好的落脚地——官港镇的农贸市场。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7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