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
00:00 / 07: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3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13
黄藤:《先进》第十二 儒家的生死观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一章,应发生在子路办完颜渊丧事、即将赴卫任职之前。临别之际,他向孔子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鬼神,二是关于死亡的本质与祭奠之义。 此问背后,实有深切的现实背景。颜渊早逝,子路年长于他,自然对生命尽头有所感触;而孔子又长于子路,此番远行,再见难期。在这种心境下,子路对祭祀、死亡与身后世界发出追问,不仅是个人之惑,也是人类觉醒时代共有的根本之问。 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正是人类开始自觉叩问生命意义的时期: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死后是否另有世界?这些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整体与个体生命的双重觉醒。对鬼神与死后世界的关注,本质上是人对生命本源的探寻。 那么,孔子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他必然深思过。若无此类思考,便不可能有《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但孔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并未否定问题的价值,而是引导子路先回到当下——尽好人事,活好此生。 这是否表示孔子禁止学生进行超越性思考?并非如此。孔子教学素来讲究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当时颜渊刚逝,孔门上下笼罩在悲伤与不安之中,子路情绪尤为低落。孔子此言,意在安抚与引导:生命尚长,先顾好现实,专注此生应做之事。 事实上,孔子对“天”“命”“生死”等议题,往往持“罕言”之态。原因何在?我以为,他并非未思未想,而是意识到这类问题“不可说”“说不清”。谁能将鬼神与死后之事道个分明?终日谈论,未必有结果,反而可能偏离实修与力行。 那么,儒家究竟如何看待这类问题?其态度可总结为“敬而远之”。我们心存敬畏,可以思考,但不将精力陷于空谈与争辩;我们关注的重点,始终是现实人生与道德实践。正如佛家强调“悟”而非言说,老子谓“道可道,非常道”,儒家同样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我们选择践行;在不可测度之域,我们持敬而行。
00:00 / 07: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1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