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1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2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
#分享 弘一法师的劝勉:修行在日常的方寸之间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生,像一卷缓缓展开的素帛,前半生鲜衣怒马,后半生青灯古佛,却在两种极致的人生里,都活得掷地有声。他留给世人的劝勉,从不是高深莫测的佛理玄谈,而是像春日里的细雨,悄无声息地落在寻常日子的褶皱里——修行最朴素的模样,从不是远赴名山宝刹,而是从自身出发,在每一件小事里守住存心与分寸。 法师用五十载光阴践行“改过迁善”,将半生心得凝作十条修身要则,每一条都像一把细巧的梳子,能梳开世人在浮躁里缠乱的心绪。这其中,“虚心省己”是起点。他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多数人总习惯向外张望,怪世事不公,怪他人不察,却忘了低头看看自己心上的尘埃。就像晨起叠被时是否敷衍,与人说话时是否急躁,遇事争执时是否先想到自己的对错——这些细碎到几乎被忽略的时刻,正是省己的切口。法师自己便是如此,哪怕晚年体弱,也坚持每日整理衣物,摆放器物必求端正,他说“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这份对小事的郑重,便是虚心省己的具象。 “慎独畏因”则是修行的底色。人在人前的端庄易守,独处时的清明难持。法师曾告诫弟子,“暗室不欺,屋漏不愧”,哪怕无人看见,也不能放任自己的念头跑偏。就像深夜读书时,是否因无人监督便随手翻看闲书敷衍课业?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是否因贪便而顺手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份“慎独”,不是装给别人看的规矩,而是对“因果”的敬畏。法师年轻时曾有过一段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来却能放下一切,正是因为他看清了“因”与“果”的牵连:今日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选择,都是明日人生的伏笔。所谓“畏因”,不是怯懦,而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是在无人问津处,也守住内心的标尺。 而“宽厚容人”与“吃亏守心”,则是修行在与人相处时的温度。法师在闽南修行时,曾有僧人因小事与他争执,他始终默然退让,事后只说“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生活里的矛盾,多是些鸡毛蒜皮的计较:邻居的孩子哭闹扰了清梦,同事的一句无心之语听着刺耳,朋友的约定临时爽约——若总想着争个对错,辩个输赢,心就成了装满戾气的容器。法师的“宽厚”,从不是无底线的妥协,而是明白“容人即是容己”,就像大地容下杂草,也容下繁花,才成其辽阔。 至于“吃亏守心”,更是戳中了世人的执念 ……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