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张仪苏秦墓封土西边的砖瓦窑 #历史 #古墓 #战国 #张仪 #文物保护 洛阳东郊的洛河北岸,一座被称为“连体冢”的古墓群长久以来被民间传为战国纵横家张仪与苏秦的安葬之地。东面墓冢西面垮塌,形成大坑,西边墓冢西面有砖瓦窑,据当地老人回忆,此处原名“张苏寨”,曾是两座相连的封土堆,但历经取土破坏与自然侵蚀,如今仅剩两座残破的土丘,中间被一条土路隔开,墓室裸露在外,瓦片散落,荒草丛生。尽管缺乏考古证据,这一传说却深深扎根于洛阳的地方记忆中,成为对两位纵横家的文化追念。 张仪以“连横”策略助秦国崛起,但其葬地史书无明确记载。洛阳民间相传其墓位于洛龙区邙山陵墓群附近,亦有说法称其晚年归于魏国,葬于山西或河南其他地区。偃师市古都学会会长刘志清曾表示,尽管学者对张仪与苏秦是否为同代鬼谷子门生存疑,但百姓世代相传的故事已赋予这处遗迹独特的教育意义,无需深究真伪。 苏秦作为“合纵”抗秦的核心人物,其墓葬传说更为复杂。《史记》载其被刺死于齐国,但故乡洛阳及多地皆有其纪念性墓葬。张仪苏秦墓本质上是后人对战国纵横精神的缅怀。他们的合纵连横之策深刻影响了诸侯格局,而墓葬传说的流传,亦成为地方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遗憾的是,洛阳东郊的“连体冢”因保护不足,已濒临消失,仅存残垣与村民口述的轶事。若未来能结合文献与考古研究,或可揭开这段历史迷雾,但眼下,这些遗迹更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乱世智谋的传奇与后人对其不灭的追思。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劉皇叔4月前
北周成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宫里小学院内,建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为宇文泰与原配元氏的合葬陵。 北周成陵,平地起冢,圆丘形封土,封土高12米,残高9.6米,底径约40米,周长150米。封土南立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北周文帝成陵”碑一通。陵前原立有北宋开宝六年(937年)赵孚书“大宋新修后周太祖文皇帝庙碑”,现仅存残碑数块。陵前原有石蹲狮1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北魏末年,宇文泰的父兄皆死于战乱。经过多方辗转,成为贺拔岳的麾下。又入关中,从破万俟丑奴,平定陇右,行原州事。太昌元年(532年),贺拔岳任命他为左丞,领台府司马,事无巨细,皆参预议决,后出任夏州刺史。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宇文泰遂被众人所推,率军攻杀侯莫陈悦,威震秦陇。拜关西大行台,传檄方镇,誓除丞相高欢。八月,迎魏孝武帝入关,不久将其弑杀,立元宝炬为帝,专军国大政,授大将军,进位丞相。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改封安定公。后为太师、大冢宰。在此期间,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先后夺取了东魏的河东等地和南梁的巴蜀等地。其亲自指挥的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皆是以寡胜众的军史典范。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周孝闵帝受禅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号其墓为成陵。 宇文泰军纪严明,知人善任,提拔李弼、独孤信等于戎伍之中,又擢用苏绰、卢辩于儒士之间。他锐意改革,上三十六条新制,禁贪污、裁减官员、实行屯田等,以为“中兴永式”。颁行均田制,又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编为十二军,由八柱国统率,创立府兵制度。他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北周#宇文泰#高欢#古墓#历史古迹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