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9: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5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中国高校VS麻省理工:会做题不如会解决真问题! ##MIT ##AI ##浙江大学 ##带娃#教育 ##规划 作为一名在MIT度过了7年学习生涯的过来人,我想说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不在资源,而在模式。 在MIT,我没有参加过一场传统考试,却完成了30多个真实项目;而我国内的同学们,大多还在为期末考熬夜刷题。这种差异,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 💥 体验对比:项目制VS试卷制 MIT的游戏规则: 零考试评估:每年完成3-4个真实世界项目(比如为视障人士设计智能厨具) 完整项目闭环:从选题、研究、实验到论文和答辩,全程有导师指导 现象教学法:比如研究“城市孤独症”,需要实地调研+设计社会干预方案 国内传统高校的痛点: 期末突击刷题→考完迅速遗忘 **教授更关注“解题技巧”**而非“知识应用” 毕业论文脱离实际,甚至难以通过查重 🚀 MIT项目制的三大降维打击 1. 选题即实战 MIT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始于1969年,91%的MIT本科生毕业前至少参与一项UROP项目。项目选题必须直面现实痛点,比如我同学的“太阳能净水系统”直接对接非洲难民需求。 2. 跨学科缝合能力 MIT通过“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计划等,强调跨学科学习。一个项目可能融合工程学、社会学、伦理学(MIT甚至要求学生修读8门人文课程)。其课程结构设计**“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交叉、问题导向”。 3. 导师的价值观重塑 我的导师常说:“在MIT,失败的项目比满分的试卷更有价值。”这种文化下,学校设有“实践教授”和“兼职教授”等岗位,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估方式也更多元,包括同行评估、学生反馈等。 💡 普通学生的破局之道 #MIT #AI #带娃#教育 #规划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9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8
00:00 / 08: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9
00:00 / 1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