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台运行规则】 随着故事的推进,观星者将会接收到来自三维世界的回音; 每期故事更新后,选取评论区点赞最高的提问,将被视为“来自三维世界的回响”,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我将会转述“观星者”的回复,作为下一期广播的主题,回应你们的问题; 你可以询问他们的历史、宗教、科学、个体的情感与记忆,甚至是物理规律与历史人物小传……只要不偏离文明正常交流的基调,不至于显得太荒诞或者离题,哪怕问题超越想象的极限,我也会竭尽全力,让它成为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部分。 例如,你可以这样问: “你们的世界展现出极其完善自洽的社会结构,但它不可能自发凭空形成。在这样的社会定型前之前,你们是否也曾经历过迷信、战争或资本的阶段?你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这条‘环形轨道’的?” 这,就将是我们第一期电台的正式主题。 我希望,这个系列最终能构建一个只能通过网络窥见的异宇宙。网络,是观星者与我们唯一的联系渠道,是这两个世界脆弱但又可靠的交界地; 而你我的每一次点击、留言与共鸣,都是在向网络对面那位孤独的观星者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他那单向的世界注入更多的变量。 我知道,这样的形式并不完美,或许出于学业会在未来的某一日断更,或许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根本无法赢得受众的青睐。 但正如观星者自己所说: “在你们眼中的方寸之地,便承载着我们仅有的‘真实’。” 而我相信——只要还有人聆听,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彻底沉默。
00:00 / 1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0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6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9
第谷·布拉赫(1546-1601)是丹麦天文学的巅峰与近代精密天文学的奠基者。这位出身贵族的科学家以其毕生精力投入天文观测,创造了前望远镜时代天体测量的精度极限,其积累的珍贵数据直接催生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 第谷的科学生涯始于1572年对仙后座超新星的详细观测。他在《论新星》中证明这颗突然出现并逐渐消失的亮星位于遥远的恒星天区,有力冲击了亚里士多德“天体永恒不变”的传统教条。1576年,在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资助下,第谷在汶岛建立乌拉尼堡天文台——这是欧洲首个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配备着他设计的巨型象限仪、六分仪等精密仪器,其墙壁象限仪的测量精度达到弧分级别。 1597年离开丹麦后,第谷受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邀请在布拉格附近建立新天文台。在这里,青年开普勒成为他的助手。第谷临终前将毕生观测资料托付给开普勒,特别强调要完善他自己提出的混合宇宙模型:行星绕太阳运行,而太阳率行星统绕地球旋转。这个折中体系虽被证明错误,但其火星轨道数据中8角分的误差,最终引导开普勒发现行星轨道实为椭圆。 第谷对1577年大彗星的观测彻底改变了宇宙观念。他通过视差测量证明彗星位于月球轨道之外,其轨道必须穿越传统认为由水晶天球构成的行星际空间——这实际上宣告了固态天球理论的终结。他编制的《鲁道夫星表》虽在其逝世后由开普勒完成,但直至18世纪仍是航海天文学的标准工具。 这位用金银合金鼻梁替代在决斗中失去鼻子的传奇科学家,其人生恰如观测与理论的时代交汇:他既是用肉眼完成最后伟大观测的传统天文学家,又是首位认识到系统误差并坚持长期观测的现代科学家。第谷建立的观测规范与数据积累传统,为哥白尼革命提供了最终的实证基础,架起了从古典宇宙论到牛顿力学的关键桥梁。#历史 #科学 #科技 #人物 #文艺复兴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08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