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望梅止渴 #成语故事 #历史 #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上出现了军阀割据,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先后扫平了许多军阀。有一年的春夏之交,曹操率领军队远征,准备攻打南阳军阀张绣。 部队走了很长时间,一直找不到水喝。士兵们感到非常疲倦,更糟的是,天气又非常的热,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是否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想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加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将士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前面有酸酸的梅子可以吃,嘴里不知不觉就产生出许多唾液来,不再感觉到那么渴了,前进的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出处】 成语“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凭借空想以自我安慰。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传统文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对待学问所持的一种态度,也是其要求他的学生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这种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识。不但要有老实的态度,同时他认为我们还应具有不耻下问,向他人请教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取广博的知识。 孔子第一次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祀祖先的典礼,因为对于许多礼仪,孔子都不明白。因此孔子不停地向身边的人,这是什么礼仪?它表示什么意思?下一步该做什么?孔子把凡是他不清楚的每一个礼节都问了,弄清楚了。有的人不仅不为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所感动,反而在背后嘲笑他:“还给别人当先生呢?连这些礼仪都不懂,还什么都要问,真是不以为耻。” 孔子听了这些议论,坦然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自己不懂、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弄清楚,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方法。”孔子除了重视书本知识以外,也注重吸收别人的经验。他主张多听别人的意见,择善而从。另外,孔子也注意吸取别人以及古代的知识,重视实际材料和证据。 由于孔子的不耻下问和他那种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态度,他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出处】 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不以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为耻辱。指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三国后期,魏国的权臣司马懿掌握了朝中的大权。他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握了大权。魏国的皇帝曹髦见司马昭越来越专横,而自己又没办法约束他,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诗中写道:我像一只被困住的龙,不能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我却无能为力。 后来,这首诗被司马昭看到了,他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 曹髦回到后宫,越想越气愤:司马昭居然敢当众侮辱我,他肯定有篡夺帝位的野心,必须除掉他。于是召集尚书王经等大臣密谋对策。他愤怒地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忍受被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提出这样仓促的行动风险太大,希望曹髦慎重考虑。曹髦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何况也不一定死!”曹髦于是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仆从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 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正带了数千卫兵过来。曹髦以为他们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他这一喊把卫兵们给吓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便向后退却,贾充马上对卫兵大声喝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之事啊!”卫兵们听他这一喝,顿时明白过来,一齐挥戈,当场将曹髦杀死。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 【出处】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