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穿尽红丝,就能收获美满姻缘?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民间七夕乞巧盛况。首二句叙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着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末二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①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②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③注释 ⑴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⑵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⑶几万条:比喻多。 ④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有感而写下《乞巧》这首诗。 ⑤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6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马一赛6月前
古诗《乞巧》(林杰)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七夕乞巧的民间风俗,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展现了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 诗歌开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点明了时间是七夕今宵,人们仰望浩瀚天空,自然联想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民间故事。这一传说牵动着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了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绘了家家户户的女子们在七夕之夜,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的情景,“穿尽红丝几万条” 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乞巧活动的热闹和人们对乞巧的重视,体现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诗人借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展开想象,将现实中的乞巧活动与神话故事相结合,为诗歌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美好幻想的七夕之夜。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清新自然,没有生僻晦涩的词汇。如 “七夕今宵看碧霄”,用直白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和人们的行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更是通俗易懂,将乞巧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能够轻易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一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通过 “穿尽”“几万条” 等词语,细腻地表现出女子们穿针引线的忙碌场景,从侧面反映出她们对乞巧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乞巧场景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民间传统习俗的喜爱和对美好传说的认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乞巧》以不足30字的篇幅,将神话的瑰丽、节日的喧闹、民间的祈愿凝练为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诗中无一句直接抒情,却通过“穿尽红丝”的集体动作和“望秋月”的无声凝视,传递出古代女性对智慧、幸福与自由的永恒渴望。林杰以童趣般的视角(据传其创作此诗时年仅六岁),捕捉到节日最本真的欢乐与希冀,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中记录民俗、承载情感的经典之作。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