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0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8
江南好2周前
据说一个东北人会在湖北的凉秋里冻得瑟瑟发抖,这大约是真的。 “千湖之省”的湖北,在经历了高温干旱之后,似乎直接从夏天垂直跌落到了冬天,从中国的火炉瞬间化身为中国的冰窖。在我的早餐店里,最先感受到气温的急遽跌宕的,是馍——我做的这种古法馒头和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是有生命的,每逢季节更迭和气温起落便极易感冒,令人猝不及防。这不,昨天下午做的一锅馒头坯子,突然一反常态,两个时辰过去,几乎看不出醒发的动静。于是,我便像四十多年前那个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溺水的儿子的病床前彻夜无眠的老父亲一样,一直眼睁睁地等候在馒头坯旁,直到每一个坯子都迟缓却自然地醒发到位为止。把这一锅馒头蒸熟的时候,整条街都已经灯火阑珊、夜深人静了。 由于气温骤降,豆浆的煮沸时间也变得漫长起来,凌晨一点半便得起床开始磨豆和烧浆。与夏日的生意火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秋凉之后,豆浆、豆腐脑和油条生意兀地腰斩了一半。 而比馒头、豆浆、豆腐脑和油条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季节变换的,便是妻了。晚上睡觉,妻冻得直哆嗦,两床薄被也不管用。这才季秋而已,总不至于这么早就盖厚棉被吧,何况仓促之间,过冬的衣服被子也没有收拾出来啊。于是,我破天荒地打开空调,开启了制热模式——要知道,汉川大姐寄给我们消暑的那台智慧电扇,前天还在吹着凉风,现在依然立在床头呢。 而被这场降温搅动最大的,无疑又是那位古稀之年的汉川大姐了,她是寒亦忧,暑亦忧,每遇寒暑交替,便寝食难安。这世上,最让姐放心不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远在北国的外孙。外孙来信说,近期颇冷。这可把一手将他带大的外婆急坏了,又是翻箱倒柜,又是托人选购,又是网上下单,匆忙邮寄了鼓鼓囊囊一大包寒衣,恨不能自己也插翅飞过去,在他旁边租个房子偷偷住下来。 第二个让姐放心不下的,便是我这个不是亲人却又胜似亲人的弟弟了。天热了她给我寄来汈汊湖的莲子降火,天凉了她又给我寄来江汉平原的土鸡御寒。为了淘到道地的土鸡,大姐拖着风湿的病腿,从城西南横跨城东北,来回穿梭了四趟。 护犊情切的大姐,左手操心着外孙的冷暖,右手操心着弟弟的四季。 人说,湖北的四季越来越不明朗了,过完夏天,便是冬天。 这也许是对的,因为,在我的世界里,似乎没有四季,唯有春天。 江南好,写于乙巳季秋之初三,霜降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07
#鄂州太和 虽然已经春天了,温度并没有提高多少。春雨绵绵下出了冬天的感觉。因为本来太和就很小,所以有时间准备闲把镇里的大街小巷都扫一遍。长视频是做不来,所以拉的五倍速快放。前面有三段已经传了,这是第四小段。福成路京东(申通)快递到镇镇府这一段。 说到福成路,好像现在改名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应该是零几年当时的镇首富邱福成出钱修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太和隐形富豪应该也不少。以前听人八卦,常提的两个富豪一个男的邱福成,搞建筑的老板,承包工程发家。邱山那边的人,应该也给村里捐了不少钱做了不少好事吧。一个女的邓散星,开酒店的老板,做生意,卖米之类的大宗商品发家的吧。(均据传)邓散星比较有名的就是梦天湖酒店,以前算是鄂州的高档酒店了吧,知名度还是比较高,后来开了连锁,在武汉也有分店。在我还读书的时候,已经吸纳了很多镇里没读书的女孩子做服务员。也算是为女孩子们提供了一条出路,虽然不容易,但至少不用冒风险人生地不熟的跑广东。我姐毕业后也在梦天湖做过两三年,记得当时工资280-360一个月。大部分工资给我做生活费了,我姐还是相当省的,大冬天手肯定冻得跟个包子一样,耳朵肯定也会冻坏。后来满了十八岁就跟我弟弟一起去江苏找当时还在摆地摊的爸妈了,我弟弟学厨师当学徒,我姐进工厂当普工,那时候的女孩子选择范围很窄,而现在女孩子的选择不仅多,而且慢慢感觉女强人一多,仿佛掌控世界的还是女人们。 这几年服务业及建筑行业明显下下-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挺不-容易的,估计很多本地老板们日子更艰-难。有时候老妈也会说:衣禄天注定,一辈子的早就定好了。会赚钱的时候不省一点,等不会赚钱了。看哪里来钱用。不过实际情况是,往往省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没钱。所以量力而给,该花就花,开源节流,而不是单纯的靠省出来,有时候省到极致,反而会错过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会花钱的才算最省的,而不是用钱最少的才是最省的。当然我是属于那种不怎么会赚钱更不会花钱的人,所以经常被批评。 区府路很早就有了,估计设区的时候,建区府大楼的时候这条路就修好了。可能90年代吧,小时候除了去下王陈克明走亲戚才会路过看到这些但是比较高大上的建筑,平时是基本上不会往这条路走的。每次从远方回来远远的看到区府路,急切的心就知道马上到家了。路北面都是机构,南面应该以新陈的剧名为主,我家还住土房子的时候别人三层洋楼就起来了。普通人拼命才能不掉队…字超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现在的冬天暖不暖?暖,可人心是凉的。 那时候的冬天真冷,冷到早上水缸都结冰,鸡窝冒白气。可那时候的冷不刺骨,因为有灶火的味、有家人的热。天没亮,母亲就起床生火,火光一亮,全屋都暖了。锅里咕嘟着玉米糊糊的声音,父亲在一边捂着手抽烟,烟雾缭绕,混着柴火味,是我记忆里最踏实的清晨。我们那会儿的衣服啊,全是旧的。哥哥穿剩的再到我身上,补丁摞着补丁,母亲每次都说:“能穿就行,干净最重要。”她的手满是冻裂的口子,抹点油又继续干。那时候穷,但每个人都心热。村子里的孩子不比谁家有钱,只比谁家门口的雪先扫完。大人们帮着修房、盖瓦,谁家办事,全村都来搭把手。没钱请客就煮一锅面,喝两碗烧酒,笑声震天。等到腊月一到,家家户户忙碌起来,灌香肠、熏腊肉、蒸年糕。那种热闹,能让人忘了日子有多难。孩子最盼过年,能吃块肉、穿双新鞋。母亲总舍不得,非得等到大年初一才给我们穿上。我们几个围着火堆数日子,等鞭炮一响,笑得像过了天堂。如今暖气通了、衣服新了、菜一大桌,可那股子“年味儿”却淡了。人见面点个头就走,亲戚不来往,孩子不跑街。有人说是时代变了,其实不是,变的是心。那时候没手机没电视,大家的眼睛都在彼此身上;现在什么都有了,却没人抬头看人。可你要问我,那时候的冬天冷不冷?我会说——冷,可心是热的;现在的冬天暖不暖?暖,可人心是凉的。#健康科普 #中老年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