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普通话作品朗读50篇—作品15号《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融合》 作品15号节选自唐昆峰《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融合》 在我国历史地理中,有三大都城密集区,它们是:关中盆地、洛阳盆地、北京小平原。其中每一个地区都曾诞生过四个以上大型王朝的都城。而关中盆地、洛阳盆地是前朝历史的两个都城密集区,正是它们构成了早期文明核心地带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这个地带会成为华夏文明最先进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条件促成的,一个是自然环境方面的,一个是人文环境方面的。 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带的南部,降雨、气温、土壤等条件都可以满足旱作农业的需求。中国北方的古代农作物,主要是一年生的粟和黍。黄河中下游的自然环境为粟黍作物的种植和高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生产的发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人文环境方面,这里是南北方、东西方大交流的轴心地区,在最早的六大新石器文化分布形势图中可以看到,中原处于这些文化分布的中央地带。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传说,都有南北文化长距离交流、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证据,中原地区在空间上恰恰位居中心,成为信息最发达、眼界最宽广、活动最//繁忙、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正是这些活动,推动了各项人文事务的发展,文明的方方面面就是在处理各类事务的过程中被开创出来的。#新版普通话朗读短文作品50篇 #新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普通话水平测试提分技巧 #普通话二甲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西周时期最大的都城—成周洛邑 #历史#历史古迹 #历史故事 #洛阳同城 #洛阳 成周是西周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 历史沿革 - 武王选址:周武王灭商后,因丰镐偏西,难以控制东方地区,决定在中原建立新都,经考察洛阳盆地的洛水、伊水地区后,认为此地地势平坦,是夏朝建都之地且离天室山不远,遂对成周洛邑进行了初步测量规划。 - 周公营建:周成王五年,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城基地,周公随后视察并在此举行祭祀仪式,向殷商贵族后裔和各诸侯国首领发布营建命令,当年十二月,都城洛邑初步落成。 都城布局 - 规模宏大: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北邙山)”,城内偏南有大型夯土台基,当系周王宫殿与周王室宗庙所在,城北为窑场及骨器、石器作坊。据考证,成周城分为外城(郭城)和内城(宫城),宫城面积约1.56平方公里,郭城约12.45平方公里。 - 规划对称:据《周礼·考工记》,成周王城平面系对称布局的正方形,由纵横道路划为相等的九区,宫殿居中,宫前左置祖庙,右建社稷,体现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等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 重要地位 - 政治中心:成周是周朝统治者在东方的政治中心,周成王迁都于此,东周时期周敬王等也居于此地。 - 军事重镇:西周时期,成周城驻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共两万人戍守,用以镇慑东方。 - 文化中心:成周是西周礼乐文明的重要承载地,以周公制礼为标志,并最终由儒家发展完善。 考古发现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东周王城遗址,找到夯土城墙的三个城角,保存较好的成周北城墙长两千八百九十米,墙外有城壕遗迹。在瀍河附近发掘了多处西周时期的重要墓葬、铸铜和祭祀遗址等,基本确定了西周成周城的大致位置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
偃师市属于河南省洛阳市。 偃师区,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隅,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北纬34°27′30″—34°50′00″之间,总面积668.5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偃师区下辖4个街道、9个镇。2022年,偃师区常住人口53.96万人。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 周,设偃师县。1993年,偃师撤县设市。2021年3月,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偃师东距省会郑州80千米,西距古都洛阳30千米,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境内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207国道交汇贯通,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干,以乡村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伊河、洛河贯穿全境,并在此交汇。偃师区是客家文化的源头,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原经济区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 偃师市的地理环境 偃师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洛阳盆地东隅,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北纬34°27′30″—34°50′00″之间。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区,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总面积668.58平方千米。 偃师区南北高中间低,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南部万安山,山势由东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积占全区的16.72%;万安山北侧为丘陵和洪积冲积坡地,海拔 150—400米,面积占全区的35.71%。 中部伊洛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积占全区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东西走向,岭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积占全区的16.2%。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偃师市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1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92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河洛地区与伟大的河洛文化 河洛地区指以洛阳盆地为核心、黄河与洛水交汇的中原区域,地理范围西至潼关和华阴,东至荥阳和郑州,南至汝颍流域,北跨黄河至晋南和济源一带,是夏商周三代建都地及中华文明发源地。 地理范围与核心区域 河洛地区以洛阳平原(伊洛平原)为中心,由黄河与洛水冲积形成,涵盖现代行政区划的河南省中西部及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小部分,具体包括: 核心区域:洛阳市区及周边偃师、孟津、巩义、宜阳等地。 边界范围:东界:荥阳、郑州。 南界:汝河、颍河流域(伏牛山脉)。 北界:跨黄河至山西南部(运城、临汾)和河南济源。 西界:潼关、华阴(陕西)。 历史与文化意义 河洛地区作为“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 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均在此建都,《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文化根源:河洛文化涵盖《河图》《洛书》、三代礼乐体系,被确认为中华文化根源,衍生出围棋(曾称“河洛”)等文化符号。 现代保护:2020年设立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河洛文化是指以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为中心的黄河与洛水交汇区域(河洛地区)所孕育的传统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涵盖从新石器时代至北宋时期的连续文明发展,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文化为主干,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定义与地理范围 河洛文化特指黄河中游与洛水交汇区域(今河南省西部)的古代文化,核心区为洛阳平原(伊洛盆地),西至潼关、东至荥阳、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至晋南。该地区史称“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具有地理枢纽地位。历史发展脉络 新石器时代起源:始于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经仰韶文化(彩陶、丝织遗存)、龙山文化(城址群)延续至夏代。 王朝时代核心:以“五都荟洛”(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为代表,实证夏商周至唐宋的都城连续性。 北宋后转型:北宋后政治中心北移,但文化影响通过“河洛郎”等群体辐射全国。#上热搜 #宣传正能量 #原创作品 #河南#涨知识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