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直流传,会同县曾经叫过“狗皮县”,真的是这样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先来了解一下史书记载的会同县的来历。 据《会同县志》记载,自秦汉开始,郡县制成型以后,两汉和三国、西晋时期,会同境内属于镡城县;东晋及南北朝的宋齐时期,会同境内属于舞阳县;南北朝的梁陈时期及隋朝和唐朝初期,会同境内属于龙檦县。到了唐贞观八年,也就是公元634年,龙檦县改为龙标县时,从中分出了一个朗溪县,并把县治设在了现在的会同县青朗乡东城村。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会同境内才算真正有了县级政权。 但是,朗溪县存在将近三百年以后,到了唐朝末年,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朝廷无法进行有效管辖,朗溪县名存实亡,会同境内被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及其后裔纳入了其自建的诚州的管理范围,时间长达两百年左右。 一直到北宋后期,杨氏势力慢慢衰落,北宋朝廷的势力才逐步延伸到了诚州地域,并在诚州地域设置了渠阳县。崇宁一年也就是公元1102年,北宋朝廷又将渠阳县的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会同县境、洪江区境和天柱县东部地区划出,单独建立了三江县。 不过,三江县仅仅存在了一年以后,到了崇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103年,北宋朝廷派兵加强了对诚州地区的统治,并将诚州改为靖州,渠阳县改为永平县,莳竹县改为绥宁县,罗蒙县改为通道县,三江县改为会同县。与此同时,会同县城也由原来的三江县城龙家团,搬到了三里之外的林城镇。 从这时开始,会同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县名和县城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改变过,到现在,已经有了900多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会同并没有过狗皮县的历史记载。那么,民间为什么言之凿凿地说会同曾经叫做狗皮县呢? 原会同一中历史教师、县政协副主席曾昭柱先生对此曾专门进行过考证。 经过考证,曾昭柱先生发现,古代会同县衙所在的小山坡,小地名叫做狗皮坪林家坡,过去这里古木参天,幽森僻静,三面有清溪环绕,周围有群山耸翠,有如仙境。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叫做“狗皮坪”呢?据会同侗族群众解释,“过去侗族人杀狗剥皮,往往连四条腿的皮也一同剥下。如果一座山、一块地有四条道路,形状像剥下来的狗皮,人们往往会以‘狗皮’来命名地名。就像现在会同的一些地方,仍有用‘狗形’、‘狗皮’来称呼的”。 曾昭柱先生分析,很有可能,三江县改名会同县,县治由龙家团搬到狗皮坪以后,官方文书和史籍都称为会同县,当地民众却因为县城建在“狗皮坪”,就把县名叫做#狗皮县 #民间传言 #怀旧会同 #考证历史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0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2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8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31
翻开启东县志名医篇里,记录着朱黼铭的条目,县志上载:精中医内科,20年代被聘为"全国医药总会江苏省南通支会″名誉宣传员,40年代去上海行医,名列《上海名医志》。 朱出生于海门天补镇南三里,成人后学医,学成后19岁时落脚在海复镇竹林村行医,坐诊于三官堂,虽然年青但医效不错,名气出去了。 1911年朱有了点结蓄,再借了点钱,在通海垦牧公司二堤买了一万步田合40亩,把家安置在搬场村。 四邻八面知道搬场村来了位中医,并且医术很高,对经济不好的人,不收诊疗费,从此赢得了周边的口碑。连通海垦牧公司协理江导岷都邀请朱到公司里看病。 通海垦牧经过10年发展,生地都已变成了肥沃的熟土,因而前来租地耕田的人陆续不及,押金由原来的6元上升到15元每亩,仍然地供不应求。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靠天吃饭的租户,遇上连年的灾害,已无力上交棉粮,怨气哭声在扩大。 租户们知道朱经常到垦牧公司去看病,关系一定不错的,所以托朱到公司里说说情,朱二话没说答应了下来。 经与江导岷协商,同意把多收的押金退还给租户,使租户渡过难关,朱得到广大租户的信任和爱戴。同时朱又向公司租了20亩好田再租给周边需要的租户。 19 年日寇侵占了海复镇,朱领着一家老小投奔在上海行医的师兄。 1946年6月,新四军在苏中九分区开展五四土改运动,朱知道情况后托人将搬场村的房屋捐给了当地学校-斜圩小学做校舍,土地送给耕地的农户。 当年受到朱的帮助的租户群众有的都是土改积极分子,当给朱评定时,不能列为富农,几十人按红印一致通过,以此来感恩这位特殊的好人中医。朱后来得到口信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1950年,朱的二个儿子继承父业,父子三人都被上海市录入到了上海名医志中。 朱黼铭虽然在上海也名声很大,但是为了报答家乡,自己毅然决定回海复,在镇上北市梢建了几间房,继续为乡人解除病痛。 1954年12月的一天,朱迎着漫天大雪出诊,后回家倒在天寒路滑的路上,那年73岁。 海复人民,搬场村的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位中医好人。#海复镇#垦牧故里#旧故事#名中医#家乡人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