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孙大圣i1年前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它个别的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的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不论在一定的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怎样达到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的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性和振奋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此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的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在过去的时代,亚洲国家除了民用和军事的开支以外,还有剩余的生活资料,可以用于华丽的或实用的建筑。这些国家可以指挥几乎全部非农业人口的手臂,而对这些剩余生活资料的唯一支配权又完全属于君主和僧侣,所以他们有能力新建那些遍布全国的宏伟纪念物。在移动巨大的雕像和庞大的重物方面,当时的搬运本领令人惊讶,在这方面恣意滥用的几乎全是人的劳动,光有劳动者的人数和他们的努力的集中就够了,我们看到巨大的珊瑚礁,从海底升起形成岛屿和陆地,虽然每一个珊瑚虫是渺小的、微弱的、不足道的,亚洲任何一个君主国的非农业劳动者,除了自己个人的体力以外,很少能贡献什么,但是他们的数量就是他们的力量,而指挥这些群众的权力,就产生出这些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3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3-《资本论》1卷14章3节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并且工作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这些自然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就是说,它们只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 假定面包采伐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每周需要劳动12小时。良好的自然条件直接给予他的,是许多闲暇时间。要他把这些闲暇时间用于为自己生产,需要一系列的历史条件;要他把这些时间用于为别人从事剩余劳动,需要外部的强制。如果那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也许每周就得劳动6天。良好的自然条件并不说明,为什么他现在每周要劳动6天,或者为什么他要提供5天的剩余劳动。它只是说明,为什么他的必要劳动时间限于每周1天。但是,他的剩余产品无论如何不是来自人类劳动的某种天生的神秘性质。 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一样,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8: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2-《资本论》1卷14章3节 如果工人用他的全部时间来生产维持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就没有时间无偿为第三者劳动。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就没有剩余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而不可能有资本家阶级。 因此说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只有当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最初的动物状态,从而他们的劳动已经社会化的时候,一个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关系才能出现。在文化初期,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其次,社会上靠别人劳动生活的人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这部分人也就绝对地和相对地增大起来。并且,资本关系就是在长期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绝对必需满足的自然需要的数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和再生产生产者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因而,生产者提供的剩余劳动就可以越多。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件而变化。但不能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在产业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 假定为了满足需要,每周需要劳动12小时。良好的自然条件直接给予他的,是许多闲暇时间。要他把这些闲暇时间用于为自己生产,需要一系列的历史条件;要他把这些时间用于为别人从事剩余劳动,需要外部的强制。如果那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只是说明,为什么他的必要劳动时间限于每周1天。 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一样,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
00:00 / 07: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