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徐伟忠2周前
混沌视角下的农业:打破界限,构建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所处的生态环境,是混沌理论的典型应用场景。传统农业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看待,违背了自然混沌的本质——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本就共生共存,没有清晰的界限。因此,发展农业应打破种养界限,将三者视为整体谋划,构建整体性生态系统,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实现相对有序的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并非绝对稳定,系统会通过自我演变、自我调节,从混乱逐步走向有序。整体趋势虽可预判,但具体过程充满随机性与混沌性,而“吸引子”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约束作用,让系统最终呈现规律。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产量与风味由基因表达决定,若生长环境舒适稳定,基因会按固有程序表达,难有独特风味;若环境多变,基因表达出现“偏离”,反而能形成独特口感,这类产品一旦被消费者认可,便可能成为地方名特优产品。 为实现生态化农业,可采取多种实践方式:用山上树枝树叶、农田秸秆粉碎萃取,制成植物源萃取液给蔬菜瓜果叶面喷施,既能补充次生代谢物、提升风味,又能防病防虫;将驱虫植物(如非洲菊、紫苏)种子与农作物种子混播,利用植物趋避性实现生态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用防虫网制造封闭环境,以防害虫在封闭空间内加速繁殖,转而依靠自然界中抗病抗虫能力强的植物萃取液防控病虫害。#徐伟忠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徐伟忠5天前
植物工厂生态与品质调控:病虫害防控与逆境胁迫创新 植物工厂虽为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但长期规模化栽培下,病虫害问题仍无法完全避免——车间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反而可能成为病菌滋生与害虫繁殖的“温床”,因此构建科学的防控体系,是保障作物安全与产量的关键。当前行业已形成“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的双重体系:物理防控方面,电场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在车间内设置电场设备,可形成空间电场,既能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与传播,减少病害发生,又能吸附空气中的粉尘与虫卵,降低虫害源头;同时,紫外线照射设备可定期对车间进行消毒,进一步切断病虫害传播路径。 生物防控则更注重“生态平衡”,通过引入天敌或有益生物,实现病虫害的自然防治。例如在种植草莓的植物工厂中,饲养蜜蜂已成为常规操作——蜜蜂不仅能为草莓授粉,提升坐果率,其活动还能干扰部分害虫的繁殖;未来还可通过放养普实螨等天敌,针对性防治红蜘蛛等常见虫害,普实螨以红蜘蛛卵与幼虫为食,不会对作物造成危害,且能长期维持种群数量,形成“以虫治虫”的良性循环。这种生物防控模式避免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既降低了农药残留风险,又保护了车间内的生态环境,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植物工厂病虫害防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针对长时间规模化栽培下的病虫害演变规律,相关数据积累不足,未来还需加强科研投入,形成更完善的防控方案。 而逆境胁迫技术的应用,则为植物工厂作物品质提升提供了核心手段。传统植物工厂多维持“顺境环境”——25℃左右恒温、1000-1200PPM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光照,虽能保证作物快速生长,但也导致作物次生代谢物合成不足,品质与风味欠佳。逆境胁迫技术则通过模拟自然逆境环境,激发作物的“自我保护机制”,促进次生代谢物(如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果蔬中的风味物质)合成,从而提升品质。具体可通过多维度调控实现:光照上,采用“逆境光”——如增加紫外线B波段(UV-B)光照,可促进植物合成黄酮类、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栽培上,结合气雾培进行“缺水胁迫”——在作物生长后期,短暂减少营养液供给,让根系处于轻微缺水状态,激发作物积累可溶性糖与氨基酸,提升口感;温度上,制造“高低温温差”——白天维持正常生长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如降至15℃左右),通过温差刺激,促进作物养分积累。 以中草药种植为例,在出售前将其转移至“逆境区”进行7-10天的胁迫处理,有效成分含量可提升30%-50%,#徐伟忠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8: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