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一个活动,见到汕头东海酒家的掌门人,也是潮人潮菜研究院的荣誉院长钟成泉。我平日喜欢美食,也喜欢研究美食背后的故事,经常会买一些有关美食的书籍看。钟成泉业界称呼其为“老钟叔”,按陈晓卿的评论,老钟叔不仅是“潮菜承继传统和现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更难得的是他“勤于笔耕,且著述甚丰”。 我恰好之前买过他的一本《潮菜心解》,当时看到《潮菜心解》的时候,就像江湖上突然出现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不仅有招式,更重要是有这个掌门或者宗师的心得见解,大家都知道学本领是:真传一句话。我觉得太好了,一个武林宗师的真传绝学,我必须得看看啊。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从业者肯定是要读读的,美食文化研究者也要看看,除了108道菜的干货教学,每道菜都有他的“心解”。或长或短,有故事有启发。书里讲的一些见解思考,有很多让我豁然开朗。 比如开篇老钟叔提到:“适量、大约、少许”等烹调词汇在应用上还是比较通行的。他提到中餐有几点不能达到统一,味道上无法达到统一,时间上无法达到统一,数量无法达到量化统一。所以这些词汇非但不可废,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他的这些话打开了我新的思考,其实想想也对,这才是中华文化精髓。我们需要的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匹配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规定。就像小马过河,水深水浅并不是绝对标准啊。 包括老钟叔说现在“吃鲜无吃味”,酒楼食肆以前注重味道的变化,现今注重鲜活的表现。也感慨了这样的现象使原来一些烹调手法被弃用而无法体现价值,这说明传统烹调手法因时代变迁而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我向老钟叔请教了一些潮菜和潮汕文化传播的话题,他给我聊了从韩愈被贬潮州到现代潮菜的走出去,一路文化和饮食的影响。除了站在中原和潮汕文化交流上来聊,我个人也很感兴趣老钟叔讲的与潮菜有关的故事,他在《潮菜心解》书里,写到“掠菜碗望”,说是“厨房操作性的菜样”,潮菜厨师在根据菜单所需食材进行准备工作时约定俗成的记号,有了这个记号,厨房的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比如,蒸蟹,碗望记号必定是姜米粒,炖乌尔鳗,它的碗望记号必定是一片酸咸菜,油泡鲜鱿,它必定是蒜泥粒,红焖海参,它的碗望是一粒红辣椒……等等。我前一段刚聊了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看着厨房里的记号,真的很像江湖里的暗号。 老钟叔说这些掠菜碗望真是全凭潮汕人的灵气,我希望下次有机会跟他再见面时,再听他聊聊厨房里的精彩故事。 #钟成泉 #潮人潮菜研究院 #美食文化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91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4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