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龙后人4月前
论背议之阳谋: ——和而不同·baichangshu 《易》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人生在世,谤议之声,犹影随形。若闻暗室谗言,巷尾蜚语,君子非但不必忧惧,反当额手称庆——此非灾厄之兆,实乃进益之征也。 夫谗谤之徒,面则笑语晏晏,如春风拂面;背则私议汹汹,若寒霜刺骨。彼等不敢当面直言,偏要暗室欺心,盖因妒火中烧,而力有不逮。恰似鸱鸮忌凤之高翔,守腐鼠而自珍;蚍蜉撼树之巍峨,逞螳臂以当车。其借诋毁他人以自彰,假诽谤之语以充勇,徒显心胸狭隘、器局卑琐。譬若秋萤之光,安能掩日月之明?其言愈肆,愈见其内心之阴暗;其语愈毒,愈显其格局之促狭。 智者遇谤,当效谢安围棋之雅量。淝水之战,军情十万火急,谢安却悠然对弈,待捷报传来,仍从容自若。此等定力,非大智大勇不能为。亦当学陶潜采菊之悠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被外界纷扰所动。《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今谤者之聒噪,恰似孤雁哀鸣,求偶而不得,故迁怒于青云。君子守中正之道,如磐石踞于洪流,任其波谲云诡,自岿然不动。 且夫庸碌之辈,泯然众人,谁复议之?唯怀奇志、立新功者,方触人所忌,招人侧目。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秦人谤之;张衡制仪,开天辟地,群儒非之。然千秋之下,谤言尽散,功绩长存。盖因非凡之人,行非常之道,破流俗之规,动既得利益之藩篱,故人有不安。此谤议也,非毁誉之判,实功业之验。谤声愈炽,则事业愈显;非议愈众,则成就愈高。犹如宝剑,愈经磨砺,锋芒愈盛;似那寒梅,饱受霜雪,香气愈浓。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今遇谤议,当内省其志:所行何事?所图何业?若志在青云,则蜚语皆为垫脚石;若心向沧海,则谗言尽作渡舟楫。效诸葛武侯“宁静致远”之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学范文正公“不以物喜”之怀,处谤议如沐春风,遇诋毁若饮甘露。 至若应对之策,《道德经》有妙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彼以口舌为戈矛,我以功业为甲胄;彼以谗言为弓箭,我以德行作城池。昔郭子仪位极人臣,谗言不断,然他胸怀宽广,以德服人,终保一世平安,名垂青史。待功业既成,谤者自哑;等德望既立,诽语皆消。恰似旭日东升,众星自隐;春潮奔涌,残冰尽融。 故曰:闻谤而喜,非矫情也,实乃见微知著之智;遇诽而安,非麻木也,正是守正笃行之勇。善察谤议者,可明进退之机;善用毁誉者,能成非常之业。此中阳谋,非深谙世事者不能解,非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雨无正》《诗经·小雅·雨无正》是《小雅》中一首政治讽喻诗,以沉痛笔触揭露了西周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现实。全诗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一名周朝官员的独白,表达了对国家危亡的忧惧和对执政者的批判。诗歌背景与主题时代背景:一般认为此诗创作于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或东周初年),时局动荡,天灾人祸频发,周王室衰微,诸侯离心。题解争议:诗题“雨无正”未见於正文,历来解释不一。或说“雨”喻君王恩泽,“无正”指政令不公;或认为原题失传,后人摘取首句词语命名。核心主题:批判执政者昏庸无道,不恤民瘼;哀叹贤臣遭排挤,直言进谏反受迫害;抒发诗人身处乱世的孤独与无奈。分段解析第一章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开篇以苍天起兴,暗喻周王失德,降下灾荒战乱,四方诸侯遭受摧残。第二章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质问君王为何不信忠言,如同行路无目的,暗指国政迷失方向。第三至六章诗人以自身经历控诉朝政黑暗:群臣畏罪:官员们明哲保身,“凡百君子,各敬尔身”,不敢直言;贤者遭斥:忠诚之士被疏远,“哿矣能言,巧言如流”,谄媚者得势;民生疾苦:描述“戎成不退,饥成不遂”的惨状,外患内忧交织。第七章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诗人呼吁群臣返回王都共匡国难,却遭借口推脱,反映人心涣散。末章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以反诘收尾,讽刺官员们昔日流亡时尚能安居,如今却贪恋私利,不顾国事。艺术特色比兴深刻:以“昊天”喻王权,“鼠思泣血”写忧愤,意象沉重。对比鲜明:忠臣与佞臣、国难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对比,强化批判力度。语言犀利:如“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直指言论禁锢的压抑。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天道至人事,由宏观至个人,情感逐步深化。思想价值此诗不仅是乱世的悲歌,更体现了先秦士人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批判精神:不避权贵,直指统治阶层弊端;人文关怀: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名家点评朱熹《诗集传》:“此时周室大坏,其言皆哀痛而迫切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谓矣,其词旨悲凉,音节凄怆。”《雨无正》以血泪之笔,撕开了西周覆灭前夜的真实图景,其清醒的批判性与孤臣孽子的悲怆,使之成为《小雅》中极具震撼力的政治诗篇。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1周前
《诗经·小雅·菀柳》是一首以柳树起兴,暗喻君王反复无常、朝政险恶的怨刺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通过回环复沓的句式,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失望与忧惧。 以下是全诗内容及简要解析: 《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逐章解析 第一章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茂盛的柳树,本可乘凉,却不敢休息(隐喻君王表面可依,实则危险)。 “上帝甚蹈,无自暱焉”:君王喜怒无常,不可亲近(“上帝”暗指周王)。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当初让我治理国事,后来却对我施加极刑。 第二章 结构与前章相似,重复强调君王的不可靠。 “后予迈焉”:后来却将我放逐远方。 第三章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鸟儿高飞,终有触及天际之时(反衬君王心思难测)。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那人的心,究竟会狠毒到何等地步?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为何让我承担国事,却又陷我于险境? 主题与背景 此诗一般认为作于西周末年,诗人可能是遭君王迫害的贵族臣子。 诗中以“柳荫不可息”比喻伴君如伴虎,揭露统治者反复无常、赏罚无度的昏聩。 结尾以“凶矜”(危难)收束,强化了悲愤与无奈之情,反映了周王朝后期政治黑暗的现实。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以柳树起兴,引出君王不可倚靠的主题。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通过关键词的替换(如“息”与“愒”、“极”与“迈”)层层递进情感。 隐喻深刻:“上帝”代指周王,“高飞之鸟”反衬人心难测,含蓄中见锐利。 此诗与《小雅》中《节南山》《正月》等讽喻诗风格相近,共同展现了周代贵族对政局的忧患与批判。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4天前
《诗经·渐渐之石》 《诗经·渐渐之石》是《小雅》中的一首征役诗,通过描写行军途中的艰险与将士的辛劳,抒发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忧惧。以下是全文、译注及赏析: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 注释 渐渐(chán chán):同“巉巉”,山石高峻貌。 维其:犹“何其”,感叹之词。 劳:通“辽”,广阔遥远。 不遑朝矣:无暇等到天明,形容行军紧迫。 卒(cuì):通“崒”,险峻。 曷其没矣:何时才能走完。 不遑出矣:无暇脱离险境。 有豕白蹢:白蹄的猪,古人以为天象之兆。 烝涉波:群猪涉水,预示大雨(《史记·天官书》载“豕涉河,大雨”)。 月离于毕:月亮经过毕星,天象主雨(离,通“丽”,附着)。 俾滂沱:使得大雨倾盆。 不遑他矣: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嶙峋的山石,是如此高峻!山川遥远辽阔,跋涉多么艰辛!将士们向东征伐,日夜兼程无暇待天明。嶙峋的山石,是如此险陡!山川遥远无际,何时才能走到尽头?将士们向东征伐,深陷险境难脱身。白蹄的群猪,涉水渡河而行。月亮附着毕星,预示大雨将至。将士们向东征伐,再无余力顾念他事。 赏析 主题与情感:诗歌以征夫视角描绘行军艰险,表达对战争的疲惫与无奈。三章层层递进,从“不遑朝”到“不遑出”,再到“不遑他”,凸显困境加深,归期渺茫的绝望。 艺术手法: 起兴象征:以险峻山石起兴,暗喻征途坎坷;豕涉波、月离毕等天象,烘托暴雨将至的压抑氛围,暗示命运难测。 重章叠句:章法复沓中略有变化,强化劳苦无期的沉痛感。 细节描写:白蹢豕、毕星等意象融合民间天文观念,增添神秘与紧迫感。 历史背景:此诗可能反映周代东南战事(如对抗淮夷)。《毛诗序》言:“戎狄叛之,荆舒不至。”将士长年远征,疲于奔命,诗中滂沱大雨既是现实困境,亦隐喻时代动荡。 后世评价 朱熹《诗集传》:“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明快中寓悲凉,险阻处见真情,乃征役诗之典范。” 这首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征夫的血泪,其情感穿透千年,仍能引发对战争与苦难的深思。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09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0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4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8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8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