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8
商晓晓1月前
#黄洋界保卫战 记一场以少胜多的红色传奇 1928年秋,井冈山的翠竹在风中摇曳,山脚下却已硝烟渐浓。彼时红四军主力远赴湘南接应起义余部,根据地仅留不足三百人留守——连伤病员在内,枪支百余支,每人子弹不足三发,唯一的“重武器”是门布满锈迹的迫击炮,仅存三发炮弹。而国民党湘军、赣军四个团的兵力,正朝着井冈山北大门黄洋界扑来。这座海拔1343米的哨口,两侧悬崖如刀削,仅一条石阶通顶,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成了守护根据地的最后屏障。 “武器不够,人心来凑!”负责防守的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陈毅安、党代表何挺颖一声号召,茅坪、茨坪的乡亲们立刻扛着工具赶来。青壮年挖战壕、推巨石备作滚木礌石;妇女搓麻绳、装红薯往山上送;孩童挎篮采野果、传消息。最动人的是筑竹钉阵时,众人砍竹削尖、火烤变硬,在山道旁挖坑埋钉,覆以落叶伪装。白发老大娘捧着镰刀帮着削竹钉,手磨出血泡仍笑言:“守住井冈山,这点疼算啥!” 8月30日清晨,浓雾未散,湘军两个团率先冲锋。士兵刚到半山腰便踩中竹钉阵,惨叫声回荡山谷,前排士兵脚被刺穿,后排拥挤着摔下悬崖。红军待敌近前才开枪,巨石滚落间,敌军仓皇溃退。敌军很快二次进攻,派工兵清障,战士们便以石代弹,还将鞭炮放入煤油桶挂树,“噼里啪啦”声仿似机枪,敌军误以为援军到来,攻势骤缓 战斗从清晨打到午后,红军子弹将尽,战士们手臂磨破,乡亲们扛着扁担加入防线。此时小雨突至,雾气弥漫,赣军两个团趁机迂回夹击。“架迫击炮!”陈毅安急令。炮手第一发炮弹落进草丛,敌军哄笑;第二发擦阵而过,敌阵笑声更甚。只剩最后一发了!陈毅安接过炮弹递向炮手:“瞄准敌军指挥部!” 炮手紧盯敌阵军旗——那是指挥中枢。他深吸一口气填弹拉绳,“轰!”炮弹精准命中军旗旁,敌军指挥官当场伤亡。“冲啊!”红军战士挥刀冲锋,乡亲们敲锣呐喊,山谷里似有千军万马。敌军以为主力归来,丢盔弃甲逃窜。 夕阳下,硝烟散尽。不足三百人击退四个团,红军无一人牺牲,还缴获大批武器。几天后毛泽东返回井冈山,听闻此战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成了永恒写照。如今哨口战壕仍在,博物馆里的老炮静静诉说:军民同心,便是战胜一切强敌的底气,那声炮响早已化作精神火种,镌刻在红色丰碑之上。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43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2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61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