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
神思者3年前
很多去过商南的朋友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此县口音习俗与陕西大部分地区都不同?这涉及一段尘封的历史。乾隆年间当时的江南省安庆府数县大规模移民陕西商洛地区,以商南县为主,镇安、山阳、丹凤、榨水等县乃至安康部分地区也有数量不等的安庆移民,这些人被当地土著称为“下湖人”或“下河人”,所讲语言称为“蛮子话”。安庆移民们则把明代山西大槐树及河南等地先期到达的移民语言称为“呔子话”,把“蛮子话”和“呔子话”之外的所有语言包括关中方言称为“啁子话”。其实“呔子话”已和山西腔相差甚远,到是与河南话有几分相似。商南县城主要讲“呔子话”,而县城的四周的地区讲的都是蛮子话,我就是一名正宗的南蛮子。据统计,商南25万人口有17万都讲“蛮子话”,另据县志载,乾隆年间商南仅5000余人口,安庆移民迁来之后暴增至10余万人。湖广填四川尽人皆知,而安庆人迁陕却少见于史志记载,民国编的商南县志有寥寥数语,安庆府及下属各县均无任何文字记载,这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解开谜题的是一位在陕西当过兵的安庆记者,84年在商洛执行战备任务,发现当地人说话与安庆方言极其相似,以为时空穿越,直到他成为记者前些年走遍安庆寻找线索,终于在当地一些保有族谱的人家找到清初确实有大批安庆移民迁陕的线索。据安庆一些老年人回忆,在抗战前商洛与安庆祖居地都还有联系,后来战争频发从而中断了来往。前几年安庆地方为了研究“黄梅戏”到商洛调研,发现商南小调,例如“划船调”与“黄梅戏”为同源关系,发音高度同似,“黄梅戏”作为剧种是解放后才确定的,而迁陕移民早于“黄梅戏”成为剧种的时间,所以商南一些发音比安庆当地还要正宗,尤以商南富水镇最为地道。而我的迁陕一世祖到商南正是落脚在富水。之所以商南保留了现在比庆安还要地道的安庆方言,是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加上商南移民人口大大多于本地人口造成的数量优势,而同样有安庆移民的商洛其他几个县却不明显就是因为并没有形成数量优势。这里再回答一些朋友的疑问,为什么我家总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其实就是安庆风俗,包括过年给坟上灯等等。这里也有个疑问想问一下太湖县朋友,为什么我在网上找到的安庆太湖(商南大部分为安庆太湖县移民)口音与商南口音虽相似度不高,反到是与太湖县北边潜山岳西一带口音更为相似,是因为迁陕太湖移民以太湖县黄岗乡以北靠潜山岳西的居民为多吗?有刷到该条视频的安庆老乡请解答一下。#商南县 #安庆太湖县黄岗村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6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8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4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