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1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这张1992年丰都鬼城名山门口的合影,是老丰都“烟火裹着民俗”的鲜活标本。牌坊上“鬼城”“天下名山”的题字,本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却因背景里摩肩接踵的人群,成了热闹的生活注脚——当年的丰都从不是什么“吓人的鬼域”,而是长江沿岸最聚人气的游览地之一:背景里裹着厚外套的游客、结伴而行的行人,连步履都透着日常的松弛,往来的喧闹声仿佛能从泛黄的画面里漫出来,把“鬼国京都”的标签,焐成了烟火气十足的“人间市集”。 镜头前的母子,是这场热闹里最温柔的切片:母亲红色外套配白色围巾,衬着温和的笑意,手轻搭在孩子肩头;孩子穿洗得发蓝的外套,带着少年特有的青涩拘谨,却在镜头前绷着小小的笑意。这帧留影不是刻意的“景点打卡”,是普通家庭把旅途的欢喜嵌进了生活里——或许是周末的短途出游,或许是节日的全家相伴,镜头定格的瞬间,成了这对母子人生里“最难忘”的刻度,也让这张照片成了岁月里最舍不得褪色的珍藏。 正如老丰都老乡念叨的,那个年代的丰都,是“人间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在这里,“鬼城”的民俗是茶馆里的闲谈、是巷口的特色小吃,是游客问路时老乡递来的热茶;往来的人不是冲着“惊悚”而来,是奔着这份“接地气的热闹”,奔着长江边这座小城特有的温软。这张照片里的每一处细节——牌坊的雕纹、游客的衣着、母子的神态,都裹着老丰都的“暖”: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生活的细碎温度,却恰恰是这份“不刻意的温暖”,让这帧旧影成了一代人关于故乡、关于青春、关于“人间值得”的情怀载体。老照片让我们记住,丰都老城这份融在烟火里的人情味,从不是泛黄影像里的过去式,而是刻在每个丰都人骨子里的底色——它该被我们揣在生活的日常里,在邻里的招呼里、在路人的帮扶里、在对故土烟火的眷恋里,稳稳当当地传承下去。 #丰都#丰都鬼城#丰都老城#丰都老照片#旅游胜地 #名胜古迹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