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3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青正春6月前
斋堂岛老营房 #那山那军那海#海风吹过,迎春花开,伴着东南沿海暖湿气流北上,空气湿度渐浓,万物复苏,竞相开放,北国的春天已来临。故土上曾经驻守过一个连的守岛部队,身穿六五式绿军装头顶一颗红伍星帽徽,颈下两面红旗领章,威武高大。南山之巅耸立着五五年建立的一座四层楼高的灯塔,到了夜晚,航灯闪烁指引着路过船只航向。军营坐落在山脚下,一排排青石瓦房庄严巍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士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四五岁大小的我跟着哥哥与邻居家的军哥和伟弟来到了湾子沙滩上,海边有一只小木船,袖珍版大小,仅能容纳三四个人,渔船出远海,这只小木船就吊起放在船舷边上,到了外地港口用作泊船来回送人。我和伟同岁,哥哥们比我们大二三岁,只是我俩不会摇橹划船,两个哥哥会点但不熟练,青春年少不怕事,手拉手一起爬上了小船,那时生产大队里新建了2艘135马力的渔轮船,在孩子们眼里那就是庞然大物,在海面上划了几分钟后,体能渐渐不支,乱了方寸,离岸边越来越远,沙滩上的人已开始变得模糊,方向已偏离了渔轮顺着水流漂向外海,我和伟不大懂事,只觉着恐惧,两个哥哥开始激动起来,哭着连喊带叫,寻求救助,岸边上的渔民见状已联系了部队,正逢部队专用渡船已停靠在对岸。小船渐渐漂向西南外海,附近有养殖海带的竹制浮架,四个人拼尽全力用手代替橹桨划水,终于靠在了海带架子上,紧紧抓住,就像救命稻草,一刻不敢松手,微风中海水在荡漾,时节初春,海浪泼在手上冰冷刺骨。从对岸开过来的军用渡船靠在了海带架子上,记得驾船的军工人员是老薛和刘汉起,老薛年龄偏大,六十岁左右,薛家岛人,平日里和老刘一起渡船,闲暇时间为部队烧水偶尔在海边打个散网捕鱼改善一下部队伙食。老刘四十挂零,来自南方,一脸络腮胡剃的发青显得格外刚毅,我清楚记得老刘一把手拉我上了渡船,笑着说:‘下次还敢不’,我感激的抬头望了老刘一眼,刚毅面目之下尽是慈祥,所以至今我记得清清楚楚。七十年代中期,驻守部队撤离了海岛,一艘艘的登陆艇运载着军用物资告别了我们,留下的是空空荡荡的营房和难以忘却的记忆。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有去南方的,在长江边上一个港务局大船上见到了老刘,已转至地方老家,在长江港务工作。时间已过去五十年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往事也只能在这只言片语中聊以慰藉。无数次在梦里听到嘹亮的军号声,但始终没有出现老刘,仿佛那军号里有着老刘的号角:向前 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