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8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看新闻 #看新闻知天下 #财经新闻 当婚姻和生育从人生选择变成“财务决策”,账本上的数字早已写下答案。财经数据揭示的,是普通人在生活重压下的理性退缩。 结婚先过“经济关”,门槛高到望而却步。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创下47年来新低,2025年一季度同比再降8.1%。这背后是“有房才能结婚”的社会共识——73%的女性认为住房是婚姻前提,而一线城市购房平均需攒钱12-15年,深圳房价收入比更是高达54,居全球第一。适婚人口里,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达26.8%,经济压力成为匹配婚姻的最大障碍。对年轻人而言,连首付都要耗尽两代人积蓄,婚姻自然从“向往”变成“观望”。 生育是本“赔本账”,成本高过预期收益。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测算,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成本近50万,大城市更是翻倍至百万。这笔钱要对抗的不仅是日常开支,还有房价带来的“挤出效应”——一线城市房贷月供占收入50%以上,一套房首付相当于养育2-3个孩子的总费用,迫使家庭在“买房”和“养孩”间二选一。更现实的是,生育补贴杯水车薪,每月500元的三孩补贴仅能覆盖5%的育儿成本,远不及北欧国家GDP 3%的福利投入力度。 未来是本“不确定账”,不敢赌也赌不起。90后、00后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让婚育决策愈发谨慎。国家卫健委指出,这代人受教育年限更长,婚育推迟现象突出,直接增加了终身不婚可能性。从财经视角看,这种谨慎源于“风险规避”:房贷利率波动、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2023年14省养老金入不敷出)、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学区房溢价达30%-50%),多重压力下,“自己都活不好,如何养孩子”成了普遍心态。当生活的“安全垫”不足,结婚生子自然从“人生必选项”变成“可选项”。 不是年轻人不愿承担责任,而是账本里的每一笔都在提醒:在高房价、高成本与不确定的未来面前,“不婚不育”成了最理性的财务选择。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