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94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7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8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5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38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5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6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51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2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7
说文解字每日一字 吊(拼音:diào),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人背着一支带着绳子的箭的样子。吊字本义早已不存,此字在古代的常用义是慰问,多指祭奠死者或对遭遇丧事的人家进行慰问。“吊”又表示悬挂,引申指用绳子等系者向上提、向下放。“吊”旧时也是货币单位,一千文为一“吊”。 “吊”的来龙去脉不甚明了,学术界看法不一。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古时候,人死后用草一裹葬在野外,为防止禽兽食尸体,子女及亲属便带上弓箭守候,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甲骨文、金文“都分明是毒蛇形”,“吊”字“即像巨蛇缠啮人之状"。“古文即用此情此景以表现被害者处于此际的忧惧、绝望。”夏渌在《评康殷文字学·释吊》一文中又提出“神判说”:“邑人失窃,盗与失者往往同去北帝前探青龙,以分青白。“经过‘青龙’的缠绕考验,没有受伤的就是好人,嫌疑就消除了。”“经考验的人恢复了名誉,亲友邻里必然要去唱问一番。”唐汉先生在《汉字密码》中则又有“捆绑悬挂说”:“在古人看来,仅仅将人捆起后,他还会跑掉的。因而,古人的捆是和‘缚’(与它物绑在一起)‘挂’(悬挂在它物上)为一体的。”罗振玉、郭沫若、吴大澂、孙海波提出“叔”字说。唐兰又说:其“字本应释做‘吊’,吴大澂、罗振玉等硬把来当做‘叔’字解释,就错了,因为金文是另有‘叔’字的。”#国学文化 #说文解字 #汉字 #汉字之美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0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2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