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皂河之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西安城西北方向,一片巨大的遗址公园静静矗立,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这里不仅保存着西汉帝国的政治中枢,更承载着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辉煌记忆。 未央宫遗址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宏大”,占地面积以平方公里计算。 未央宫始建于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主持修建,作为西汉王朝的皇宫使用了214年。这里见证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图景,经历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开疆拓土,也目睹了王莽篡汉的历史转折。考古研究表明,未央宫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明清紫禁城的6倍之多,其"前朝后寝"的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典范。 通过数十年的考古勘探,遗址内发现了40多处建筑基址。其中: - 前殿遗址东西宽200米,南北深400米,现存台基高15米,是举行登基大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 天禄阁遗址出土了大量骨签文书,证实这里曾是汉代的国家档案馆 - 椒房殿遗址发现的排水系统,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 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5万多片骨签,记载了全国郡县上计文书 这些发现不仅印证了《史记》《汉书》的记载,更让史书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的描写变得真实可感。 未央宫遗址的独特价值在于: -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张骞从这里出发打通通往西域之路 -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物见证:确立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制度范式 - 汉字文化圈的辐射中心:汉字、儒学由此传播东亚 - 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 站在未央宫遗址的夯土台基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这里的一砖一土都在诉说着大汉帝国的辉煌,每一处遗迹都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见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未央宫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成就。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一、未央宫,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就是在未央宫领取汉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从而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凿空之旅,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 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未央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未央宫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破坏,主要破坏者包括更始军(公元23年)、董卓部将(公元192年)以及唐朝末年的战乱势力(如朱温或黄巢起义),最终在唐末彻底毁灭。 西汉末年的首次大规模破坏 更始军火烧未央宫(公元23年):新朝末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政权攻入长安,为推翻王莽政权,对未央宫实施火攻,持续三日,导致宫殿严重损毁。考古发现的6万多片红烧土和骨片证实了这一事件。 东汉末年的二次破坏 董卓之乱(公元192年):东汉末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以未央宫为皇宫。董卓被诛后,其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未央宫在战火中再次遭受严重破坏。 唐朝末年的彻底毁灭 唐末战乱(约9世纪末):唐朝末年,朱温焚毁长安城,未央宫在黄巢起义等战乱中沦为废墟,此后退出历史舞台。这一事件标志着未央宫作为政治中心的终结。#旅游视频 #城市风光 #未央宫遗址公园 #自驾游 #航拍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此时,全国尚未统一,因为当时还有地方割据的军阀和赤眉军等农民武装力量存在。刘秀和诸大臣分析了一下赤眉军的处境,赤眉军当时占据着长安,其西南北三面都是地方军阀,东面则是自己的军队,赤眉军实际上是处于四面包围中,于是决定先消灭赤眉军。刘秀派邓禹等大将率兵西击长安。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 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进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带,同赤眉军相持了六十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也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后来,双方在回溪发生战斗,结果冯异和邓禹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带着几个人抄小路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冯异收集回溪战败的残部,约有数万人,再次与赤眉军约战。冯异令壮士打扮成赤眉军的样子,埋伏在道边,当两军战在一起时,冯异布置的伏兵杀出,赤眉军分不出敌我,被打得大败。这一战基本上消灭了赤眉军的主力。剩下的赤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正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呀!” 【出处】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比喻开始的时候在这方面虽然失败了,最终在另一方面获得胜利。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