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青岛简史: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州湾,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开始殖民建设,并将租借地命名为“青岛”。 1898—1914年:德国以青岛湾沿岸为起点,建设港口、铁路(胶济铁路)及城区,至1913年已扩展至大港小港区域。 中山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起栈桥,北至大窑沟,全长1500米,始建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曾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并称三大商业街。该路原分南北两段,南段称斐迭里街,北段称山东街,1929年更名为中山路,后几经变更,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名并沿用至今。20世纪30年代形成以中山路为核心的商业区,聚集春和楼、亨得利等老字号,被本地人称为“街里”。2023年10月8日起太平路至胶州路段禁止车辆通行。现存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等十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沿街欧式建筑群呈现近现代风格。八大关也是重要的景区,也没有完全逛完。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第一#城市一角 次去时天气不好 ,海水也是灰黑色的,也没有去百年中山路,这次自己选景点,总算是对中山路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上次去八大关没有现在法国梧桐大道 ,虽然不是在南京 也感受了梧桐大道的魅力。虽然是第二次去青岛,还是有很多未曾去过的街区和未了解到的有趣的事物。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景,都会变成生命里的光。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青岛辛家庄在日占、德占时期的历史,与青岛整体被殖民的背景紧密相关,具体如下: 德占时期(1897-1914年) -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地区划为“胶澳租借地”,辛家庄所在的浮山所周边区域被纳入租借地范围。 - 村庄地位:此时辛家庄仍为传统村落,属浮山所辖区,德国殖民当局主要开发青岛市区(今市南区、市北区沿海一带),对近郊村庄的直接管控较少,村民仍以农业、渔业为主,生活方式未发生显著改变。 - 间接影响:德国为巩固殖民统治,修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浮山所至市区的道路逐步贯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辛家庄与外界的联系,但村庄仍保持相对独立的乡村形态。 日占时期(1914-1922年,第一次日占) - 占领过程: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取代德国成为胶澳租借地的殖民者,辛家庄随青岛整体落入日本控制。 - 经济与社会影响:日本殖民当局延续了对近郊农村的控制,辛家庄的土地、资源被纳入其殖民经济体系。村民的农业生产(如蔬菜种植)需部分供应日本驻军及市区需求,同时日本在青岛推行殖民教育和文化渗透,但辛家庄作为乡村,受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 行政归属:此时辛家庄仍属浮山所辖区,在日本殖民当局的“胶澳民政署”管辖下,村庄的传统社会结构未被彻底打破。 第二次日占时期(1938-1945年) - 再次占领: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投降。这一时期,日本对青岛的控制更为严密,以掠夺资源、服务战争为主要目的。 - 对村庄的影响:辛家庄的农业生产进一步被纳入战时经济体系,村民需承担粮食、蔬菜的征调任务,生活压力增大。同时,日本在青岛周边修建防御工事,辛家庄邻近沿海(如鲍鱼岛一带)可能被纳入军事管控范围,对渔业生产造成限制。 总体而言,辛家庄在日占、德占时期主要作为近郊乡村,受殖民统治的直接冲击小于青岛市区,但殖民当局的经济掠夺和行政控制,仍对村庄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传统农业、渔业模式在殖民体系下被迫调整。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50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3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
00:00 / 2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2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69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1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