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流一4月前
龟背竹叶片如何快速长大 龟背竹如何才能拥有大叶片 这一定是养龟的朋友都想知道的 今天我们不讲环境因素 什么光照啊 肥料 我们换个角度 从龟背竹的生理构成上来看 可能对于很多朋友来讲是更好理解的 我这颗长黄之前在室内 养得不是很好 叶片没怎么长大 搬到户外来之后 生长速度快了很多 叶片也越来越大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 就会发现不光是叶片长大了 茎也变粗了不少 并且新生出了很多气生根 都扎进了攀爬柱的基质里 有相当一部分朋友是更喜欢短茎龟的 为什么 因为短茎龟株型紧凑 叶片大 为什么叶片大 大家如果对比一下叶片 数量相当的长颈龟和短茎龟 就会发现短茎龟的叶片通常会大很多 并且 短茎龟的茎要粗非常多 还有短茎龟因为通常都是匍匐横向 生长的 更易生出较多的气生根 气生根也更容易扎进土里 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龟背竹的叶片大小与茎的粗度 以及气生根的数量 尤其是扎进土里的气生根数量成正相关 与茎的长度成负相关 仔细一想就发现其实很有道理 首先茎杆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作为养分水分运输的管道 主要是维管束的发育 我们生物课都学过的 导管筛管 木质部和韧皮部 他们来负责运输水分无机盐 和各类营养物质 茎杆越粗运输能力就越强 它决定了输送到叶片的营养物质的上限 第二个作用是支撑 叶片越大 越需要强壮的茎杆来抵御风雨 避免折断 所以当茎杆很细弱的时候 植物是会有一些负反馈的机制的 会避免叶片太大 来降低折断的风险 此外茎杆还可以作为临时的储能场所 在短期的环境波动下 提供养分和水分 来维持叶片的正常生长 茎很细可能稍微缺点水 就会影响叶片的发育了 气生根本来就是吸收水分养分的 气生根越多 扎进土里的越多 吸收的就越多 叶片就越大 并且气生根数量也是和茎杆粗细成正相关的 只有茎越粗 才能长出越多的气生根 最后就是茎的长度 首先茎的生长也是需要大量的能量的 光去长茎了 肯定分给叶片的就少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叶片更大 可以尝试让茎更粗 让气生根更多 并且都扎进土里 让茎节更短 获得更好的支撑 拥有更多的养分来发育叶片 这个时候就能体现出攀爬柱的作用的 我们施肥的时候 同时给柱子里的基质也施肥 其中所蕴含的钾可以通过 扎进去的气生根 直接运送到对应的茎杆 帮助茎杆发育 茎杆越来越粗 #龟背竹 #龟背竹养护 #龟背竹盆栽 #绿植 #爱生活爱养花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3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植物的气孔就像能自动开关的“小窗户”,而控制它开闭的秘密主要藏在保卫细胞的水势变化中。1. 光照时气孔张开,白天有光时,保卫细胞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导致细胞内部变“碱性”。这会触发钾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就像给细胞“加盐”一样,使细胞内的水势降低(吸引力增强),水分就被吸进来。细胞吸水后膨胀,像充气的气球一样把气孔撑开,这个过程还可能需要苹果酸(一种酸性物质)帮忙平衡电荷,同时淀粉会转化成糖来辅助吸水。2. 黑暗时气孔关闭,没有光时,光合作用停止,钾离子从细胞里溜走,细胞内的水势升高(吸引力变弱),水分也跟着流失。细胞瘪下去,气孔就关上了,像漏气的轮胎,特殊情况:如果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太高(比如很多人挤在房间里),即使有光,气孔也可能关闭。3. 其他影响因素 其一为温度因素:太冷(低于10℃)时酶活性低,气孔难张开;太热(超过30℃)则可能因蒸腾过快关闭,其二为激素因素:比如植物缺水时,脱落酸会紧急通知气孔关闭。其三为结构设计因素: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吸水时外壁伸展、内壁被拉开,像拉开窗帘一样打开气孔。简单说,气孔开闭是保卫细胞通过“吸水-放水”来控制的,而背后的推手是光、钾离子、酸碱度和各种环境信号#植物生理#气孔运动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树叶会变黄吗?——揭秘秋天的色彩魔法,每到秋天,许多树木的叶子会从绿色变成黄色、橙色甚至红色,形成美丽的秋景。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植物生理学机制,主要与叶片中的色素变化、光照减少和温度降低有关。1. 叶绿素的“主角退场”树叶平时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这种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能吸收阳光中的红、蓝光,反射绿光。但叶绿素并不稳定,需要植物不断合成来维持绿色。秋季环境变化:随着日照时间缩短、气温下降,树木感知到季节变化,开始准备进入“休眠状态”。分解大于合成: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减慢,同时原有的叶绿素逐渐分解,绿色便慢慢褪去。 2. 类胡萝卜素的“本色出演”当叶绿素减少后,叶片中原本就存在的**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显现出来。这些色素平时被叶绿素的绿色掩盖,但在秋天终于“登场”:胡萝卜素:呈现橙黄色(如胡萝卜的颜色)。叶黄素:呈现纯黄色(如玉米、香蕉的颜色)。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辅助吸收光能,但比叶绿素更稳定,因此能留存更久。3. 其他因素的影响温度与光照: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的地区(如北方),树叶变黄更明显。树种差异:银杏、杨树等叶子主要变黄,而枫树、黄栌等因花青素作用会变红。水分与营养:干旱或营养不足时,树叶可能提前变黄脱落。4. 落叶的意义,变黄后的叶子最终会脱落,这是树木的自我保护机制: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冬季因结冰导致细胞损伤。将养分回收储存到树干和根部,为来年春天发芽做准备。总结,树叶变黄是植物适应自然的智慧体现——叶绿素分解让隐藏的类胡萝卜素显露,形成金秋美景。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生命循环的重要环节。下次看到黄叶时,不妨捡起一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化学!#儿童益智#儿童科普#小朋友都爱看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