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础研究之“深”,筑科技发展之“远” 《人民日报》对任正非的采访,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基础研究的关键价值。在应用科学成果丰硕的当下,基础科学研究的短板与重要性,经任正非之口,再次引发广泛思考。 一、基础研究:科技发展的“隐形基石” 回顾科技史,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于基础理论的积累。爱因斯坦预言光线弯曲,百年后才被实证,为天体物理等领域开拓新篇;罗登义在抗战时发现刺梨富含维C,近百年后成为贵州农民致富的“黄金果”。这些案例印证,基础研究成果或许不会即刻显现价值,却如深埋地下的根系,默默为未来科技之树输送养分 。 在当下中国,应用科学成果斐然,高铁、5G等技术走向世界,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困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芯片领域的“卡脖子”困境,根源之一便是基础研究的滞后。正如任正非所言,“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基础研究的薄弱,会让科技发展如“无根之木”,难以在国际竞争的狂风中站稳脚跟。 二、任正非与华为:基础研究的“长期主义者” 华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企业践行长期主义的生动体现。每年1800亿元研发投入中,600亿元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份“战略耐心”,打破了企业追求短期功利的常规。“黄大年茶思屋”平台的搭建,更是为基础研究构建开放生态,汇聚全球智慧,彰显企业担当。 任正非以实际行动呼吁重视基础研究。他用华为的实践说明,企业不应只盯着短期盈利,而要为国家科技长远发展“下注”。这种理念,既源于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也饱含着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在外部技术封锁加剧的当下,唯有筑牢基础研究根基,才能突破困局,掌握发展主动权。 三、重视基础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共同使命 从国家层面看,基础研究是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的关键。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聚焦高技术领域,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布局,才能在国际博弈中抢占先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制度支撑,政府需持续完善“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引导更多资源流向基础研究。 对社会而言,要培育重视基础研究的文化氛围。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周期长,需社会给予“慢变量”足够耐心。理解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容忍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因为今日看似“无用”的理论探索,或许就是明日科技突破的原点。正如任正非所说,“干就完了”,国家、企业、社会携手,以长期主义眼光深耕基础研究,方能让中国科技在未来结出累累硕果,真正实现自立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的有什么区别?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先说定义。 基础科学,也叫“纯科学”,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探索自然规律,回答‘为什么’。典型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理论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他们研究的都是物质最基本的构成是什么?大脑如何产生意识等等。不追求立刻变现,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只为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而非基础科学,我们通常称为应用科学或工程技术,它的目标很明确: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怎么做’。 典型的领域有:机械工程、临床医学、软件开发、建筑技术等。它直接服务于产业、医疗、国防、生活。比如:怎么开发一种抗癌药?怎么让5G信号更快更稳? 举个例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没人知道这玩意儿能干啥。 那是纯粹的思维突破——解释时空的本质。 但一百年后,GPS卫星必须根据相对论修正时间误差,否则每天偏差约10公里。 我们国家的北斗系统就是采用类似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没有这个理论你就实现不了 再比如,上世纪科学家研究量子力学,只是为了搞懂原子怎么运作。 今天呢?半导体、激光、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全建立在量子理论之上。 这就是基础科学的威力——它不直接产出产品,但它是所有技术的“地基”。 我喜欢用数据说话: 据统计,从20世纪以来,超过70%的重大技术突破,其理论源头来自基础科学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约60%授予的是纯理论发现,而非应用成果。 反观非基础科学,它快、准、狠。 比如疫情期间,中国1个月完成核酸检测工具研发, 但它依赖什么?依赖对病毒基因组的理解,而基因测序的原理,来自分子生物学这一基础学科。 打个比方: 基础科学就像是挖井的人——十年磨一剑,默默向下,直到挖出水; 非基础科学是送水的人——把水装进桶,运到千家万户。 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只看到“送水”的功劳,却忘了“挖井”的价值。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愿意投资建厂,但不愿长期支持一个研究所; 最后总结一下: 基础科学:问“为什么”,周期长、风险高、短期无回报,但决定文明高度; 非基础科学:问“怎么做”,见效快、应用广,但依赖前者提供理论支撑。 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上下游关系。 没有基础科学,应用就是无源之水; 没有应用科学,基础就难以惠及大众。 #基础科学 #诺贝尔奖 #知识分享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10月28日,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黄埠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之一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标志着HIAF全面建成。 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包括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HIAF和CiADS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优先安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 2018年12月23日,HIAF开工建设,历经近7年时间于2025年10月27日启动全面调试。本次调试,实现束流的精准操控和一键贯通,创造了复杂大科学装置快速调试出束新纪录,为HIAF高可靠运行和实验供束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HIAF工程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研建设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国际首台第四代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建成毫安级连续波强流超导直线加速器;攻克非谐振超快束流加速真空、电源、高频核心技术,实现国际上最快的非谐振加速速率。 据悉,HIAF束线总长约2公里,包括大型工艺设备6000余台(套)、零部件约500万个,工艺管线总长超过100万米。针对大科学装置系统复杂等诸多建设挑战,科研建设团队率先开展了基于“数字孪生驱动”大科学工程建设新模式,将HIAF的安装周期从国际通常所需的两到三年时间缩短至8个月,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工程建设,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路径”。 近期,HIAF将全面开展束流指标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建成后,HIAF将提供国际上脉冲流强最高的重离子束流和国际上精度最高的多功能原子核质量测量谱仪,为探索原子核存在极限、揭示核天体物理过程、推动核能开发和多学科应用提供国际领先的研究平台,打造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离子科学研究中心。 #吉黄好帮手 #科技创新 #发展 #项目建设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4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EMusk4天前
《救命!逆转和预防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 #读书 #饮食 #无限进步 #终身学习 #救命 《救命!逆转和预防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是一部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的通俗科普书。作者迈克尔·格雷格和吉恩·斯通通过整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与基础研究数据,提出一个核心结论:饮食才是多数慢性病和致命疾病的关键可控因素,而非基因。 主要论点 • 基因在这些疾病中的决定作用仅约10%–20%,余下80%以上可通过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来调控。 • 以全植物性食物(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坚果和种子)为主的饮食能够预防、控制甚至逆转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部分癌症等十五种最常见的致死疾病。 • 动物性食物和高度加工食品的摄入与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肥胖及炎症风险直接相关,应尽量限制;蔬果、全谷和豆类则能提供抗氧化物、膳食纤维和有益微生物,帮助修复血管、调控血糖并提高免疫力。 结构与内容 • 第一部分收集全球研究证据,展示植物性饮食对疾病“从预防到逆转”的有效性,并用具体病例说明改变饮食后的惊人恢复速度。 • 第二部分聚焦“今天到底该怎么吃”,给出可操作的饮食原则与实践方法:优先选择未精加工的全食物,合理组合谷物、豆类、蔬果、坚果;限制或避免红肉、加工肉、精制碳水与高糖饮料;同时提醒读者注意食品安全与营养均衡,确保身体获得充足维生素B12、铁、钙等关键营养素。 阅读收获 • 明确知道哪些食物每日可选、可组合,形成个性化“全蔬食”餐盘。 • 了解慢性病背后的科学证据链条,破除“吃动物蛋白才有营养”“胆固醇只是年龄问题”等误区。 • 获得一套可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可与医生、药物治疗相互配合,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用科学数据告诉您——通过以全植物性食物为核心的饮食结构,大多数人可以大幅降低乃至逆转心脏病、糖尿病等致命慢病风险,从而真正做到“把主动健康握在自己手里”。
00:00 / 09: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大学专业解读— 化学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希望借助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制造出新材料、新能源,从而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 化学是不断发明和制造对人类更有用的新物质的科学。化学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 化学的最迷人之处,是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开阔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供了资源开发的依据,赋予人类以非凡的创造和合成化合物的能力。依靠化学,不仅能够改造原有的化学物质,而且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化学物质。人类日益美好的衣、食、住、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的贡献;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者化学的发展。没有化学,便没有现代人类文明。 总体来看,化学专业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化学系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农业、食品、检验检疫、环境、国防、能源、信息等行业从事生产与科研工作,从事教师职业、报考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有一些毕业生立志当科学家、搞研究,他们就选择在国内外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025年山东省招收化学专业的院校一共有360所,大部分院校限制物理和化学。 化学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不建议色弱或者色盲考生填报化学专业,身体专业受限不仅会影响在学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也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就业。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