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论语·述天篇》五十以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这一番话,应该是孔子在五十岁以前所说的。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做人的道理,三十岁树立起作为现实人生的行为准则,四十岁找到了行为的本质,也就是仁心,所以不惑。这些志学、而立、不惑,都没有离开现实人生的体验。按照孔子“下学而上达”(《宪问篇》)的次序,已经要由下学人事进入上达天道的层级,学习《易经》,就变得十分重要。他当时只自许可以不犯大过失,结果知天命之后,不但耳顺,而且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收获远比预期的要多。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却赞赏《易经》。实际上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促使《易经》由占卜的工具,转化为自然哲学加上伦理道德的宝典。《论语》中不谈《易经》,很可能是当时《易经》在大家的印象中,不过是一本占卜的书,所以孔子才不明白说出来。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大家对《易经》的印象。 孔子四十岁以后,才开始上达天道。他的自我精进,由外放取向转换为内敛取向。一个人具有相当良好的基础,再来研讨有关性命与天命的事情,应该比较务实。 先对仁心的真实意义,做出保一层的体悟,再来研究《易经》的道理,比较容易明白,也更加有助益。道理可能是周全的,具有普遍性。实际的生活,却往往是偏频的、具有特殊性。还是要以当事人为主体,才能合理地应用道理,做出合理的因应。 孔子希望多活几年,是为了求取学问,更加精进。并不是贪生怕死,或者为了多享受几年富贵的生活。这种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建议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孔子尚且自己要求不要犯过,何况我们?一天到晚求取功名,不如警惕自己不要犯过失!#论语遍地开花#中华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