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阳光1周前
时隔这么多年,兵马俑人气不减。2025年10月31日,月末也是周末我游兵马俑有几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现在是旅游淡季而且是周内,游客还是那么多,人山人海;二是没想到外国游客几乎占大多数;三是青年人也很多;这些说明了什么?我着得: 1. 淡季不淡:兵马俑的“长红”密码,中华文化的超强生命力: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早已突破季节限制,成为一生必打卡一次的符号。类似“长城故宫兵马俑”的清单式旅游,让淡季客流也稳定。中国文旅的“反向旅游”趋势:年轻人刻意避开旺季,追求“人少体验好”,但兵马俑这类顶流景点反而成了反向旅游的例外——“再挤也要看”,本质是文化朝圣而非休闲游。西安的流量效应:西安近年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网红项目持续引流,兵马俑作为枢纽型景点,承接了所有到西安的溢出客流。 2. 外国游客占多数:中国文化出海的“冰山效应”,签证政策+国际复苏:2025年恰逢中国对欧美国际客运航班完全恢复、72小时过境免签优化,而兵马俑是海外社交媒体中国标签下曝光量最高的景点,成为国际游客中国行的“第一入口”。文化认知的“降维打击”:相比故宫的“东方宫廷”抽象符号,兵马俑的“军队”“陪葬”“真人大小”等具象元素,更易让西方游客联想到罗马军团、埃及木乃伊等熟悉概念,形成跨文明共鸣。兵马俑自1987年申遗成功后,被全球旅行社固化进“中国经典线”(北京-西安-上海),这种供应链惯性使其国际客流抗周期(甚至不受地缘政治影响)。 3. 年轻人扎堆:历史教育的“代际反转”,近年《国家宝藏》《三星堆直播》等现象级节目,让兵马俑从“历史课本插图”升级为“可以对话的华夏文明”(比如“兵马俑武器上的铬盐氧化”被二次元群体戏称为“秦朝黑科技”)。打卡经济的“场景重构”:景区通过“彩绘兵马俑复原”“兵马俑盲盒”等玩法,把文物变成社交货币——年轻人拍“兵马俑表情包”(如“士兵戴墨镜”AI合成图)比单纯看坑更流行。“国潮”话语权的迁移:90后00后不再把兵马俑视为“父辈景点”,而是“华夏战力美学”代表(B站UP主用兵马俑对比《战锤40K》星际战士,单条视频播放破千万),历史符号被重新编码为亚文化图腾。 总结:兵马俑的“三重破圈”它同时是国际游客的中国文化过滤器(外国人看得懂)、国内年轻人的文明认同按钮、大众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淡季旺季,认知度=必去率)。这种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