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轩2周前
石上陶魂 —建水贝山陶庄的非遗新生 在云南建水临安镇的一隅,一座由石头垒筑的城堡静静矗立,灰褐的石墙与红褐的紫陶相映,在阳光下发着温润的光——这里便是贝山陶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一处将建水紫陶的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美学熔于一炉的秘境。 贝山陶庄的故事,始于2009年陶艺家向炳成的一次“筑梦”。他摒弃了传统工坊的形制,以当地青石为骨,模仿传统村落的布局,亲手打造出这座“陶石共生”的城堡。城堡没有规整的钢筋水泥,每一块石头都带着山野的粗粝,却恰好与建水紫陶“粗陶细作”的特质呼应:外墙嵌着未烧制的陶片,廊柱缠绕着陶土捏成的藤蔓,连窗棂都是陶坯镂空的纹样,仿佛整座建筑都是从陶土里生长出来,又被石头稳稳托住,既有大地的厚重,又有陶艺的灵动。 这里是建水紫陶的“活态课堂”,集陶艺制作、文化展示与旅游观光于一体,让非遗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走进工坊,总能撞见匠人弯腰揉泥的身影,陶轮转动时,湿润的紫陶泥在指尖慢慢升起,从圆饼变成瓶身,再经刻坯、填泥、烧制,最终蜕变成一件带着手温的器皿。游客可以亲手坐在陶轮前,在匠人的指导下捏出属于自己的陶坯,哪怕只是一个歪歪扭扭的杯子,也藏着与千年工艺对话的温度。而文化展示区里,从明清时期的古陶残片,到现代陶艺家的创新作品,一字排开的不仅是器型的演变,更是建水紫陶从“实用”到“审美”的进阶,让人读懂这门工艺“坚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精髓。 如今的贝山陶庄,早已超越了“工坊”的定义,成为建水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远道而来的游客,不仅为看石头城堡的奇,更为寻紫陶的魂——他们在石巷里闻着陶土的腥气,在展厅里品着刻填的匠心,在庭院里捧着刚出窑的紫陶杯喝茶,看阳光透过陶制的灯罩洒下细碎的光斑。在这里,古老的紫陶工艺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是能摸、能做、能品的生活,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是石头城堡的烟火,更是非遗文化在当代最生动的“活态传承”。 从一块石头的奠基,到一窑紫陶的烧成,贝山陶庄用十余年的时间证明:非遗的保护,从来不是静止的守护,而是让传统在生活里生长。当更多人走进这座陶石城堡,触摸陶土的质感,感受匠人的坚持,建水紫陶的文脉,便会在这样的“生产性保护”中,生生不息。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